最近看了一部电影《一切都好》,讲述的是一位退休的父亲,在为儿女精心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时,却相继接到了他们不能回家吃饭的电话。深夜已经到来,陪在他身边的只有那只会叫的鹦鹉,和纷繁地电视节目。
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老父亲拖着行李箱不远千里去看儿子想给儿子一个惊喜时,自己却得到了一个巨大的惊吓。原以为老伴儿悉心培养的儿子做着稳定的工作,过着稳定的生活,却不曾想儿子早已卖了房子,辞了教师的工作在创业。
当老父亲看着自己的儿子和一群人挤在一个杂乱无章的屋子里,每天的工作就是偷偷去大学里发传单,他实在不能理解儿子所谓的创业梦想。
面对儿子的侃侃而谈和宏伟梦想,他不明白,于是父子两个在深夜里吵了一架,儿子气愤地对着父亲咆哮“打小我在你眼里就是不思进取,现在我把工作辞了,你肯定觉得我不务正业,敢情我做什么都不对”。
老父亲愣了半天悠悠地说了一句“我没这么说,我说什么了”,便默默地拖着行李箱走了,深夜的老人背影看起来特别孤独。
一直以来,我们都过于关注父母的教育带给了我们哪些伤害,可又有谁关注过这样的教育方式里父母的感受?
01
回顾电影的剧情,张国立演的老父亲管治国是一个年轻时常年离家在外的地质工作者,对于大儿子管全的教育往往都来自于妻子的书信。
儿子学习优异,留学英国回来在学校担任英语老师,夫妻两耗尽大半辈子的积蓄给儿子在大城市买了房子,这是管治国之道的关于大儿子管全的一切。
当他心心念念启程去看儿子,想给儿子惊喜时,自己却先受到了惊吓,房子没了,稳定的工作没了,他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个谎言。他想知道儿子的近况,没成想自己的关心却成了儿子的负担。
内心难过地管志国,在深夜地城市坐了一夜,这个社会都是怎么了,孩子们怎么都变了,长大了以后怎么开始怪罪起他们的教育来了?
对于父亲的教育,儿子心里其实有着芥蒂,年迈地父亲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支持儿子,于是只能默默地跟在儿子身后,看儿子的工作状态,直到看着他一腔热血在台上讲解自己的梦想时,父亲终于明白了儿子所谓的创业理想。
网络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对不起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让我感触很深,教育本来就是一门很难的课题,父母既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与孩子最好的,又不能让孩子恃宠若娇,这其中要把握好一个度就很难,无论哪一边力度失准,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教育标准不尽相同,父母对于我们的教育也许有迹可循,但是又要因人而异,毕竟每个孩子的性格都各色各异,我们不能拿成长后的现代社会教育标准去衡量二十年前的教育标准。
就像电影里的剧情,管全长大成人,经历了父母各种的培养之后,反而开始责怪父亲对于自己的不理解,他觉得父亲对于自己的性格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可是如果不是父母拼尽全力给与他很多,有了丰富的见解,他又怎么会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们过分地看重了父母教育的负面影响,父母可能不是合格的父母,可在这个过程中谁又能说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孩子?
02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一文中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扇入一扇门,倏忽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这是龙应台在送他儿子出国读书时的场景,孩子没心没肺头也不回地走了,留给母亲的却是更多的不舍和难过,孩子长大了,可以独立去生活的时候,父母却多了满满的不被需要的失落感。
作为孩子的我们总是着急着长大,着急着去看外面的世界,却常常忘了身后的父母还在等着我们回头。
于是龙应台写出了“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异常,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把父母对于孩子长大后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看着自从小亲昵,密不可分的孩子突然长大成人,再也不需要依赖父母的时候,留给父母的更多的是难过。很多时候父母想参与到我们的成长中,却时常被我们的一句“我知道怎么做,不用你教我”、“爸妈,你们的那一套都是很老的,现在不适用了”给敷衍了回去。
如果说年少时我们的父母不够合格,那么长大后作为孩子的我们也不够合格。年少时我们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给予了我们许多陪伴与依赖,而当我们年长后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却更加看重于自我的成长,给予父母更多的是我们前行的背影。
之前有这么一句话,让很多人陷入深思后又逐渐泪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父母不再唠叨了”?
我想大概是父母觉得不被我们需要时。
03
成年之后,总是有这么一个习惯:报喜不报忧。
“喜”确实会让父母不再为我们担心,而缺少了“忧”却也让我们与父母的世界逐渐变远,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人欺负了总是会第一个跑回家告诉爸妈,爸妈抱着我们时的感觉吗?
电影里如果管全在自己开始创业之后,选择了告诉父亲管志国一些关于自己工作和理想的事情,也许管志国一开始是担忧的,但是当他逐渐理解了儿子所做的一切时,就不会有最后的那句“这个世界都把我看糊涂了”。儿子突如其来的改变,让他难以接受,才有了那次深夜里的争吵。
我记得工作后有一年,碰到公司大裁员,那个时候我很焦虑,父亲每每打电话给我的时候,问我过得好不好,我很想回答不好,但是很多次都因为不想让他担心,把这句话吞了下去,直到我一个人熬过了那段裁员的日子,情绪渐渐好转。
有一次父亲打电话时,他看我心情不好,问我前段时间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我才和父亲说了裁员的额事。父亲说“以后有事不要怕我们担心,你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年纪大了,帮不了你们什么,总是能听听你说说话,知道你最近在干什么”。
父亲的话让我很内疚,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着去做一个好的父母,而我们却逐渐忘记了自己孩子的角色。
其实有时候适度的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忧”会增进父母与我们之间的亲密感,会让他们觉得被需要,毕竟无论我们多少岁在父母眼里都是孩子。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位母亲写过的这样一句话:所谓养育孩子,就是在逐渐接受失去他的过程。平静的一句话,将父母内心的无奈与孤独诉说殆尽。请让成长的脚步缓慢点,至少对于父母而言,我们无论任何时刻都能以孩子的角色和他们相处。
如果可以,让他们继续融入我们的世界,再多一点耐心对他们,就像他们对我们时的那样,多一点时间给他们,就像他们陪伴我们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