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珍惜周末的时间,周六晨练、放松、备课,周日上课,有忙有闲,充实且满足。
记得退休前连续带了三届高三,发现好多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薄弱,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常识。有一次模拟试卷有一道文言文阅读题,原文人物是韩信,选项中是淮阴侯,一个男生就选了这个选项,认为是“无中生有”。讲解试卷时,我告诉他这个淮阴侯就是韩信啊,他一脸无辜地说:“我哪知道啊!”真是无语啊。我开玩笑地说,应该把你放回小学重新学习,多看书,早点接触文言文。当时真的只当作玩笑,没想到几年后,我真的教小孩子小古文了。
22年刚退休时,我还边带娃边带高三学生,但明显感觉力不从心了,做一套试卷没有两个小时是做不明白的,真的就不想费心费力了。所以23年就彻底放弃带高中学生了。
现在教小朋友小古文真的很放松,很有意思。我会给他们讲解相关历史,指导他们积累基础知识,从造字法讲解字的意思。建议家长带孩子多看书,看过后多与孩子交流,把输入的知识输出出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多看央视的《中国通史》《简牍中国》,多读《少年读史记》《少年读资治通鉴》等等。家长被我带动起来了,孩子也爱上了小古文,觉得课本上的文言文太简单了。
每周我都会根据孩子们出现的问题,给他们讲解、积累知识。
今天就有学生又把谥号读错了。那就好好讲讲啦。
谥号,是古代皇帝、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功绩、品德、行为等为其所定的称号。
谥,读作shì,是个形声字。从言,其古文字形像是张嘴伸舌在说些什么,表示“谥”与言论有关;益表声。《说文解字》中说:“谥,行之迹也。”“谥”的本义是指后人按其生前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文字。
谥号是一种评价,既可以是褒扬,也可以是贬斥。我们比较常见的褒扬的谥号,如“武” ,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等,谥号“武”表彰的是他们的雄才大略和对外扩张的武功。
还有“文”,周文王姬发、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杨坚等,谥号“文”表彰的是他们有经纬天地、道德博闻、慈惠爱民等美德。
关于贬义的谥号,如“灵”,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喜好声色享乐,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给狗穿华服发俸禄。还有楚灵王荒淫好色,尤爱细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句话就是说他的。所以谥号“灵”批判的是那些昏庸无道,扰乱国家的人。
所以谥号就是根据这个人生前所为给出的一个盖棺定论,后人光从谥号就能大概了解,这个人是勤政爱民,雄才大略?还是昏庸无道的!
因此,一定记住,“谥号”的正确读音是shì hào,指的是古代皇帝、诸侯、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功绩、品德、行为等为其所定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