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谊,鲁迅先生曾经送给瞿秋白一幅对联,内容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足见真正的友谊是得来不易的,漫漫的人生长途,茫茫的人海,能得到一个知己,就应当知足了。或者说,鲁迅所处的时代不一样,那个时代造就了他周遭处处是敌人,也使得他坚定了一个也不放过的决心。
(左字为鲁迅字,右画为徐悲鸿作瞿秋白与鲁迅)
其实,友谊在每个时代都是稀缺的物种,在唐代,在唐诗里,也有关于友谊极现实的诗,就是张谓的“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世间的人啊,想要结交就须要黄金来衡量,黄金不多,交情就不深,纵然是暂时答应了,但其实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心里还是跟路人一样。这首诗流传不广,原因是过于消极,全面否定了友谊的存在。另一首关于友谊的诗则要流传得广一些,或者因为诗人的名气大些,或者诗里还葆有对友谊的渴望。这首诗是杜甫的《贫交行》,全诗如下: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显然,这不是绝句,而是歌行,歌行而只有四句,唐诗里这样的歌行极少。足见杜甫在写完四句之后,对于世风日下的现实,已经失望的不能往下再写,恨意深长到戛然而止不能再写。
(明代张骏杜甫诗《贫交行》书法与杜甫像)
先看背景材料:杜甫写这首诗时,正是他落魄长安时期,他是要立志走科举道路的,无奈遇到了李林甫当政,747年那一届科考虽然如期举行了,可是考试完毕之后,李林甫给皇帝上表说,这次一个也没有录取,您太圣明了,圣明到民间已经没有遗落的贤良,所有有才能的人士已经全部为国所用了。唐玄宗终日在深宫里纵情声色,对于外边的情况一天比一天模糊,渐渐地,他从一个精明有为的帝王变成了一个糊涂天子,他竟然全部听从,不再过问。杜甫科举未中,完全没有生活门路,只好去做别人的门客,说白了就是给别人捧场,顺带混口饭吃,杜甫当时的情况如他自己的诗中所写:“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玄宗像)
大概751年正月,唐玄宗举行盛典,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和天地。无路可走的杜甫趁机写成三篇《大礼赋》投入感恩匦。没想到,这三篇大赋唐玄宗读后十分喜欢,于是让杜甫待制集贤院,让宰相考试他的文章,杜甫在一天之内声名大噪,考试的时候集贤院的学士们围绕着观看他,但这不过是短暂的光耀罢了,考试之后,他等候分发,可是,李林甫再一次阻断了他的进身之路,考试是考了,只是再无下文,于是杜甫只能继续如往日一样混日子,蹭饭吃。要知道,这个时候,杜甫已经四十岁了,不但穷,身体也渐渐衰弱,当年的秋天,长安连绵下了一段时间秋雨,到处墙倒屋塌,杜甫则在旅舍里整整病了一秋,门外积水中生了小鱼,床前的地上也长遍了青苔。他的肺本来就不健全,这次又染上了疟疾,他给友人王倚写的诗里说:“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足见杜甫在这段时间,过的是真正贫病交加的生活。
(影视剧中的李林甫)
就在这们的情况之下,杜甫写了《贫交行》,显然,这时的杜甫,饱谙人情冷暖,深昧世态炎凉,受尽了人情反复的滋味之余,愤而写下了这首诗,至于具体是哪件事刺激了杜甫,已不可考。总之,这是杜甫对友谊深度思考的结论,是对人心不古的沉重叹息。
诗的首句,出了一个成语,就是“翻云覆雨”,“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也许杜甫所遭遇的冷眼绝不是一个人的冷眼,他是名门之后,而名门落魄所感受到的冷眼更加让人内心寒冷,得意时人们如云集合,失意时人们如雨纷散,这本是人间常态,翻手覆手之间,见到的其实是贫贱之交的友谊常态,人世间多的是势力在眼的平常人。浦起龙《读杜心解》里称这一句“只起一语,尽知古世态”是准确的。世风日下如此,但是人们却仍然纷纷在嘴上大谈友谊,谈交情,更让人可恨,而这可恨之人是“纷纷”的一大群人,人,不到落魄是看不到真正的人心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道:“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杜甫是从世代的名门坠入到贫困的典型,他可能交往了许多的故旧,来往了许多世交,但所收获的不过是冷眼与嘲讽,于是,他愤怒的写了这首诗,过去你们口上大谈的交情,不过是轻薄的口头语罢了。你们这些人,是提都不值一提,是“何须数”的,这是轻蔑到了极点,愤慨到了极点,憎恶到了极点。
(蜡像:管仲与鲍叔牙)
第三句引用了“管鲍之交”的典故:管仲和鲍叔牙是同乡,管仲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在共事时占鲍叔牙的便宜,甚至欺负鲍叔牙,鲍叔牙却一直待管仲很好,毫无怨言。后来鲍叔牙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最终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就向桓公保荐管仲,宁肯自己的官职居于管仲之下。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成“春秋五霸”之一。管仲在知道自己是鲍叔牙举荐的自己之后,深深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鲍叔牙又称鲍叔)也”。鲍叔牙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得到杜甫的大力张扬:“君不见管鲍贫时交”,这是这种灰谙格调诗里的明亮点,也正因为这一点,杜甫的这首诗的境界要远高于开头提到的张谓的那首诗,顺为这首抨击人情黑暗的诗篇里有了“管鲍之交”这样的理想光辉。而不是完全的给友谊全盘定性。古人的美妙德行还是值得提倡的,杜甫没有一直灰暗到底。他对人世还有关照,他有向往,对于友谊,他向往如“管鲍之交”一样的贫贱之交。
可是“此道今人弃如土”。可惜啊,现在的人对于“管鲍之交”那样的交友之道早已不再看重,甚至是“弃如土”了,这当然是杜甫的愤然之语,他把所有的今人都放到了船上,并且的竿子都打下了水,因为当世之下,杜甫还是有朋友的,比如当时的王倚、高适、岑参、郑虔,还有后来的严武,如果不是这些人,杜甫早病饿而死了,也就没有了后来的诗圣了。
不得志的人容易叹息世风日下,“诗圣”也是凡人,他也有在困苦贫病相交之时发牢骚的权利,只是他发的牢骚水平高,甚至最后被后人用作成语罢了。其实,如是不是穷困,如果不是疾病让杜甫面对一无所有的人生困境,如果不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交逼,杜甫或许无法真正静下心来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了,越是贫穷到一无所有,越容易静下心来做成大事业,因为除了拼命努力,没有别的机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功多半是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