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分溪浅绿,数枝约岸欹红。
小船横系碧芦丛。似我江湖春梦。
晒网渔归别浦,举头雁度晴空。
短蓑独宿月明中。醉笛一声风弄。
读到第三首,不禁猜测李石是一个什么样性情的人,又有过什么样的经历,竟能笔下如此清远、明净。
“一脉分溪浅绿,数枝约岸欹红。”第一段起手就惊艳到我了。
“一脉”,通常用来表示连贯的、连绵不息、自成体系的事物,在这儿用来形容溪水,本合乎逻辑,但李石却将其用来形容“浅绿”,也即溪边的青草。看似很不寻常,但仔细想象那幅画面,又不得不叹服其构思之精妙。
青青小草沿溪而生,形如“一脉”,色为“浅绿”,“分溪”两侧。想必其状并不特别茂盛,而呈星星点点之态。
下一句中,“欹”念[qī],表示倾斜、歪斜(诗词中常见“欹枕”之类的,指斜靠在枕头上)。欹红,就是花朵随着枝干呈歪斜的样子。而“约”,我觉得可以理解成缠束、缠绕之意。《诗经·小雅·采芑》中有“约軝错衡”一句,《康熙字典》的解释即为“约,束也。以皮缠束车之毂……”。所以这一句描写的场景,就是数枝红花夹岸而生,倾斜摇曳。
稀稀绿草,疏疏红花,一弯清溪。十足的清简素淡之风。
而渔父其人亦是随心从简。将小船横在碧绿的芦苇丛里,随意一系,休息片刻。“江湖春梦”,既是此刻在芦苇丛里的悠然小憩,也是此生“万顷波中得自由”吧。
是怎样的自由呢?
平素打渔归来后,在岸边晒网。抬起头,远望大雁在晴朗天空下飞过。
入夜,独沐明亮的月光。而兴致好时,便酌一杯小酒,吹一曲长笛。醉酣时分听见耳边的悠悠笛声,就像是轻风吹奏而成。
“短蓑独宿月明中。醉笛一声风弄。”两句写就好一番幽谧自在,好一番物我两忘啊。
历来不少名家都在作品中表达过对渔父生活的倾心,渴望那种自由、淡泊和隐逸的状态。李石相比其他人,情绪上没那么“放”,总是有些收敛着。而格局也相对小,并不见多么宏伟或恣意的气象。虽不是大家气派,却独有一味温柔稳重,叫人流连。
今天中午读书时正好看到一段话,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王褒在《四子讲德论》中提到的:
“诗人感而后思,思而后积,积而后满,满而后作。”
我常常是“感而后思”,然后就“作”了,当中少了“积”和“满”的过程,因此难免捉襟见肘。
就像昨天的谈《朝中措》。虽然很开心能与志同道合者一起讨论自己的想法(真是很有意思的探讨!详情见昨天公众号文章的留言区),但也深切地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而感到汗颜。想要拼命赶上去啊。
那就在“思”和“作”之中,努力将自己积满吧!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