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http://blog.csdn.net/bingjing12345/article/details/9819731
无连接: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的请求,并收到客户的应答后,即断开连接。
注:这里说的用户应答指,它要确认响应内容已经传到请求端了,是tcp协议的应答。 并不是用户需要进行什么额外操作。
早期这么做的原因是
HTTP协议产生于互联网,因此服务器需要处理同时面向全世界数十万、上百万客户端的网页访问,但每个客户端(即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交换数据的间歇性较大(即传输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并且网页浏览的联想性、发散性导致两次传送的数据关联性很低,如果按照上面的方式则需要在服务器端开的进程和句柄数目都是不可接受的,象paranoid945所说的,大部分通道实际上会很空闲、无端占用资源。因此HTTP的设计者有意利用这种特点将协议设计为请求时建连接、请求完释放连接,以尽快将资源释放出来服务其他客户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html页面变得复杂了,里面可能嵌入了很多图片,这时候每次访问图片都需要建立一次tcp连接就显得低效了。因此Keep-Alive被提出用来解决效率低的问题。
这样一来,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HTTP连接就会被保持,不会断开(超过Keep-Alive规定的时间,意外断电等情况除外),当客户端发送另外一个请求时,就使用这条已经建立的连接。
无状态是指服务器不知道客户端是什么状态。
HTTP是一个无状态协议,这意味着每个请求都是独立的,Keep-Alive没能改变这个结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静态的HTML着实无聊而乏味,增加动态生成的内容才会令Web应用程序变得更加有用。于是乎,HTML的语法在不断膨胀,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了表单(Form);客户端也增加了诸如脚本处理、DOM处理等功能;对于服务器,则相应的出现了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以处理包含表单提交在内的动态请求。
在这种客户端与服务器进行动态交互的Web应用程序出现之后,HTTP无状态的特性严重阻碍了这些交互式应用程序的实现,毕竟交互是需要承前启后的,简单的购物车程序也要知道用户到底在之前选择了什么商品。于是,两种用于保持HTTP状态的技术就应运而生了,一个是Cookie,而另一个则是Session。
下面是关于cookie和session的一篇文章,少年已经总结的相当好了,直接拿来~
http://www.blogjava.net/cheneyfree/archive/2007/05/26/120168.html
Cookie是客户端的存储空间,由浏览器来维持。具体来说cookie机制采用的是在客户端保持状态的方案,而session机制采用的是在服务器端保持状态的方案。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才服务器端保持状态的方案在客户端也需要保存一个标识,所以session机制可能需要借助于cookie机制来达到保存标识的目的,但实际上还有其他选择,比如说重写URL和隐藏表单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