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书分析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
李笑来说,所谓“管理时间”亦或“时间管理”都是虚假的概念,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时间不会服从任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地流逝。所以,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李笑来的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讲的就是自我管理。用他的话说,是开启心智。心智开启了,才能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心智开启了,才能看清楚想明白: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唯有这样,时间才是朋友。
二、本书通过几个方面尝试让读者实践本书:
1、需要认识到“现实只能接受”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剥夺”。
我们需要强迫自己理智一些,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
“如果我们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2、需要避免落入“逻辑陷阱”
很多人把“感悟”当成“道理”。实际上,“道理”是普世的,“案例”来自别人的经历,“感悟”往往基于自己的经历,属于个体体验。比如,抱怨上司“愚蠢”的人,与能够发觉“上司的愚蠢可能有另外的解释”的人,得到的结论和采取的行动一定截然相反。
本书建议,恰当而又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
“……本来(原本)就是嘛”——这种句式在生活中只有一个用处——找(最后的)借口。
3、需要掌握“有效交流的原则”
1)、学会倾听,才是有效交流的前提。
2)、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不成熟的人、思维简单的人更倾向于频繁地插话,并且他们总是认为“我已经了解你要说什么了……”
3)听别人说完话后,我们要用自己的理解去确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偏差。如:“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那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4)、交流的目的就是双方先提出自己的“看法”,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剔除个人“看法”,萃取“事实”、把个人理解中不可靠的看法过滤掉。
5)、生活中人与人的“沟通障碍”,大多是由于人们很难接受与自己往日经验相悖的知识和信息,摆脱这种“经验主义”的一个技巧就是,承认自己存在“经验主义”,然后多去阅读各种各样的杂书,提高自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