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学文化分支众多
有很多核心思想是共通的
在此初步整理,方便入门理解
一元两仪三才天,四象阴阳五行间,
六合七星八卦现,九宫有中十方仙。
两仪 -- 阴阳
太极生两仪
两仪≠阴阳
不过,一般情况提到两仪基本都是指代阴阳
两仪
表示万事万物都有与其相对者的二元性
“两仪”表示由太极的“一”生化出“两”种形态。
由混沌不可名状,变成了有分别,可描述,可理解的状态。
例如:
空间有【上】【下】;
硬币有【正】【反】。
阴阳
表示这二元既“相反”又“统一”
这两种形态是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万事万物皆有不同,但根据其“气”的属性,抽象出可感知的特征。
“阳,高明也;从阜,昜声”。“山南曰陽”。“昜,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一曰彊(强)者众貌”。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侌声”。侌,即古文‘𩃬’(霒)字,“𩃬,云覆日也,从云,今声”。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周敦颐《太极图说》
在我们认知中符合
光明 | 山南水北 | 动 | 热 | 轻 | 清 | 升
等状态的性质叫“阳(陽)”
黑暗 | 水南山北 | 静 | 冷 | 重 | 浊 | 降
等状态的性质叫“阴(陰)”
阴阳是一组属性相反的性状。
又“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
性状的描述需要找到一个参考
我尝试理解为:没有对方,则没有方向
假设一个没有边际的空间中,若无参考,则下无底。
从这个角度引申思考,三维空间中若各个方向同时向“下”,则互为其下,最终会呈球状指向某个中心,此时“上、下”表现为“离心,向心”。
可能这也是地球,细胞等,从微观到宏观普遍表现为核式结构的原因。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①表现本身即是此消彼长
我尝试用物理的热胀冷缩来理解,
当冷持续累计,体积缩小,密度增加,压缩到极致将会受到内部的排斥,若再加压则会增加内部碰撞的概率,从而释放能量产生热。
能量不会凭空出现与消失
要让自身变冷(趋阴)即要释放热量(对外生阳)
要让对方感受到冷(阴盛),则要消耗自身(耗阴)吸取对方热量(对内生阳)
②某一方向运动到极致则会回归
例如四季变化,
二十四节气中的太阳在夏至到达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达到热量获取的巅峰(阳极),也是太阳直射点南移的开始,热量衰减的开始(阴生)。
③平衡的打破与重建
一方面,自身内部两种相反的力量会排斥,也会牵拉
在对抗的此消彼长,互相生克的作用下达到动态平衡
若自身能量失衡,向某一方向无限发展(阳极)则会打破原有平衡,突破原有的边界,变成新的范畴(向阴)。
另一方面,事物不会孤立存在,在内部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动态平衡。
若从外部获得或失去能量后则会,结合外部力量的撕扯或约束重新寻找稳态,形成新的边界。
例如,一般状态下水(阴)克火(阳),但是火非常大的时候(外部能量突破原有边界),可以把水瞬间蒸发或分解(改变原有性状)。
阴阳既相反也相成。
阴阳是万物生化、分别的原始动力
一般存在的属性(阳/阴)
乾/坤,奇/偶,刚/柔,善/恶,日/月,昼/夜,暑/寒,腑/脏……
Ps:
“阴阳”是一种哲思,与其类似理解的还有“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佛学中的“分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