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立秋时打出的井水叫做秋水,吃了可以预防拉肚子。秋水是否如此神奇我们不得而知,但起码这是秋天对生活的第一次影响。
一提起秋天,很容易使人想起萧瑟之景,而事实上草木凋零已是深秋时节了。初秋的天气虽有了些凉意,但余热未消,骄阳似火堪比夏天,所以人们称其为”秋老虎”也颇传神。然而秋天毕竟还是秋天,一场秋雨一场寒。暑气正渐渐消散,晴空方一碧如洗,正是一年好光景。
立秋前不久是七夕。以前乡下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在七夕夜里的葡萄架下放一盆水,旁边撒上草木灰,就可以看到牛郎织女见面的场景。这也是许多孩子渴盼七夕到来的第一动力。毕竟七夕与小孩子实在没什么关系,既没有吃也没有玩,只好给他们讲故事了。
吃,历来是中国人的第一等大事。几乎生活中的任何事都能和吃联系起来。红白喜事,生辰寿诞,或者走亲戚,回娘家,首先张罗的必是宴席。宴席的丰富与否体现着待客的诚意。其实中国人的幸福感都寄托在嘴上。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果腹的需求演变形成了对于舌尖五味的创造,这是一直将生活必需变成生活享受的艺术。
在中国,几乎所有节日都有自己的味觉标签。精致丰富的食物是中国人对于自己辛苦劳作的犒赏。秋收冬藏,唯有这两个季节的饮食内容最丰富,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展示一年的收成。中秋节,一块月饼把许多种不同的实物搭配起来,既透出对生活的满足,也祈祷来年的好运气。传统的月饼馅料俗称五仁,然而就像八宝粥一样,五仁并不只有固定五样,各种材料因地而异。然而无论哪里,月饼都只有一个基本口味,那就是甜,这一点和粽子不同,南方的粽子很多都是肉馅的,口味偏咸。而月饼的圆圆满满的外形,甜甜蜜蜜的味道,无疑使其成为最讨口彩的食品之一。
七月流火,天气转凉。暑热消尽之际,口腹之欲渐长,再加上夏天的身体消磨,便有了“贴秋膘”之说。这是大俗之语,不假修饰,也是人们在秋季的生活写照。贴秋膘主要靠吃肉,早先各种肉什么时候吃都是有讲究的,正是孔夫子所说“不时不食”。中国人从来不缺吃的学问,然而中国人更加讲究吃的时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贴秋膘和过节一样,都是为犒劳自己正名。
在乡下,小孩满月摆席,亲戚朋友都要用圆筐盛满鸡蛋大米送过去,乡下管这种送礼叫做送朱米。主人家会提前煮好红鸡蛋,挨家挨户发给邻里乡亲。红鸡蛋煮好后内外皆红,久放不坏,是小孩满月时特有的食品。这也是送礼为什么叫送朱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