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淡影》这本书的内容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人和人之间有一层模糊不清的水雾,淡淡的隔阂。
全书基于母亲“悦子”的回忆,而又如书中说的,“回忆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母亲记忆中的故事因时光带来的褪色或美化,也和事实之间隔着朦胧的影子。
这是一本构思非常精巧的小说,尽管前半部分作者平淡的叙事,和书中主人公波澜不惊的内心所感、所想会令大多数读者只觉得枯燥,甚至失去了继续阅读的欲望。
但坚持读完,当书中两个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合二为一的时候,前文中埋下的伏笔皆在最后得到呼应,我们在石黑一雄巧妙的文章结构的冲击下,后知后觉,窥探到一个战后伤痕累累的母亲经历过的、即使回忆粉饰也不能掩盖的苦难。
1
看了很多篇关于《远山淡影》的书评,多是站在母亲悦子的角度,思考战争的残酷,可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由得把自己代入万里子,也就是年幼的景子,纵然知道母亲佐枝子作的决定都有自己的苦衷,阅读中还是时不时地为母亲强加在万里子头上的种种而感到委屈愤怒。
这本书回忆与现实交错,母亲的回忆由景子(也就是万里子)的自杀引出。母亲努力美化回忆,试图将一切合理化,创造出一个承载着自己和景子苦难过去的两个人——佐枝子和万里子,让理想中的自己作为旁观者,记录这段经历。
《远山淡影》的故事背景,是在二战后的长崎,死亡与重生,毁灭与重建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除此之外,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也影响着人们,每个人在经历战争后会作出不同的抉择,佐枝子,也就是悦子回忆中的自己,选择带着女儿移民美国,即使把希望寄予一个花心的中年美国兵。
万里子却不怎么喜欢这个被母亲当作依靠的男人,她不止一次地在别人面前说弗兰克“是一头猪”,而母亲却不理解万里子,执意认为去了美国,万里子就能得到更好的生活。
万里子养了一只母猫,这只母猫刚生了一窝小猫。万里子在别人眼中是个古怪孤僻的孩子,偏偏对这一窝小猫,她关怀有加,有时抱着小猫,有时蜷缩在猫堆里。
万里子和母亲住在一个小木屋里,在这之前,母亲可以说得上是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
母女两人本可以去幸存的、富裕的伯父家,可母亲坚持要带万里子去美国。口中说着“去美国是为万里子好”“美国有着最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拒绝了伯父的邀请。
而万里子真正希望的,是去宽敞的伯父家,因为这样的话,她的小猫们就不用送走,她可以和小猫们永远生活在一起了。
全书最窒息的地方,是佐枝子要带万里子出发的时候,匆匆收拾好了东西,却来不及将万里子的小猫送人。
万里子舍不得小猫,抱着小猫不停地追问妈妈“小猫怎么办”“你说过我可以留着它们的”
在万里子的追问下,佐枝子渐渐露出不耐烦的神情,怒气的迫使下,她选择了对女儿来说最残酷的处理小猫的方式——
佐枝子把小猫连同万里子给小猫准备好做窝的盒子拿到河边,在万里子面前把小猫放在水里,用手按住。
纵使小猫是孤僻的万里子唯一的朋友,佐枝子为了实现以“为万里子好”而把她带到美国去的计划,不惜在女儿面前亲手杀掉小猫们。
但这真的是为万里子好吗?
如愿去美国后,景子(也就是万里子)闭门不出,始终不能适应美国新的生活环境。
沉默寡言,没有朋友,甚至和家人也没有交流,每天在自己的昏暗又乱哄哄的小房间里呆着。
几年后搬出家后便切断了与妈妈的联系,经历了巨大痛苦后便选择在租的房间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母亲却百思不得其解——我是为了她好才一直强烈反对她的。
明明自己为了女儿好,才这么努力移民到美国,为什么她会选择自杀呢?
2
去年有一段时间,朋友圈被一部名叫《小欢喜》的国产剧刷屏了。
我也慕名看了几集,发现小欢喜其实并不欢喜,每个家庭都像我们自己的家庭一样,有着不同的烦恼与争吵。
其中争议最大、讨论最多的,是宋倩与乔英子母女。
像很多单亲家庭一样,宋倩的生活重心放在乔英子身上,同时也将巨大的期望压在英子头上。
打着“为英子好”的旗号,不断否定英子的想法。宋倩认为,自己已经为英子规划好了未来的路,只有按照自己为英子制定好的计划来,英子才能规避成长中的风险,领先于同龄人。
为英子好,所以英子的房间安装隔音墙和可供宋倩监视女儿举动的透明百叶窗;
为英子好,所以宋倩禁止女儿玩心心念念的乐高,不惜把英子好不容易组装好的乐高砸毁;
为英子好,所以每天逼她喝完英子讨厌但是宋倩认为极有营养的药味汤…
至于英子喜不喜欢,那不重要,因为这是为她好。
甚至连女儿的高考志愿,宋倩也坚持要她报自己早早就为女儿参谋好的学校,不让英子去自己梦寐以求的南大。
在妈妈无言的巨大的期望与无孔不入、令英子窒息的爱的逼迫下,英子开始失望,焦虑,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终于英子忍无可忍,离家出走,选择轻生跳海。
当英子哭着嘶吼出“我不是非要上南大,我就是想逃离你”时,常年压抑着的,对母亲的反抗心终于爆发,在父母的哭喊哀求下英子抱头痛哭。
3
影视作品都是来源于现实,平时生活中别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将自己不喜欢、不想做的事强加在自己头上的事也屡见不鲜。
比如小时候交到了一个好朋友,你开开心心地和爸妈介绍新朋友时,他们关心的是朋友的学习成绩,“别让他带坏你,我不是反对你交朋友,这是为你好”
高考后报志愿时,爸妈坚持让你填报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美其名曰“这是为你好,等你长大后就明白了”
你好不容易恋爱,将对方介绍给自己爸妈时却碰了壁。这个桥段经常能在影视剧看到,爸爸或妈妈雷霆发怒,发火怒吼道“我就是不同意”“我这是为了你好”
你生病了,东邻西舍来探望你,带来了你闻所未闻的偏方、保健品。
她们的热心不容你拒绝,“这个又没毒”“万一有用呢”“试试又不会掉两斤肉”…
诸如此类
我是为了你好,你的想法不重要,听我的就没错。
这不是爱吗?
这当然是爱,但也不仅仅是爱,在爱的底层还藏着因爱而生的控制欲和占有欲。
这不是关心吗?
这当然是关心,但这也掺杂着“我不求回报的为你好”的自我感动。
回过头来,看佐枝子和万里子母女。
战争的残酷在佐枝子心头挥之不去,她战前是吃穿不愁的大家闺秀,有着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战后却只能寄人篱下。
高傲的佐枝子自然不能忍受,她认为去了美国就能切断与过去的联系,也能为女儿提供最适合成长的环境。
下定决心后,佐枝子就不再询问万里子的意见——去美国对女儿来说也是最好的选择,即使她现在不情愿,总有一天她会习惯美国的——开始忽视女儿的想法。
佐枝子的初衷是好的,却因为忽视了女儿的想法,没有及时和女儿交流,而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结果。
我们许多人,都和万里子一样,被迫接受着来自长辈、外界的期望,它们逐渐代替了我们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令我们自己苦恼不已。
同时我们又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自以为为别人好,对别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负担。
王小波在《夜行记》里写道:
你不知道吗?你不管叫别人做什么事,不光是为了他好,还要让他乐意。这是爱的艺术。要让人做起事情来心里快乐,只有让人家快乐才是爱人家,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