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有脑子“短路”的时候,那时的你到底怎么了?
脑子“短路”的现象,在作者看来是突然“死机”,把一个经过长时间打磨的技能,瞬间变得笨拙不堪,仿佛成为一个新手那样,拱手相让随时可能到来的胜利。
2000年,作者马修已经29岁,这意味着他最后一次参加奥运会,代表英国参加这场可能夺金的乒乓球比赛。但是对方一个水平比他略逊一筹的德国运动员,轻易以两个大比分战胜了他。
马修的教练说他“死机”了!
1、“死机”是恶魔降临
“死机”让优秀运动员面对重压,心理防线突然“崩塌”;面对对手毫无还手之力,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死机现象又常常是优秀运动员职业生涯到达巅峰,技术水平无与伦比的时候。
这样一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体育界,也发生在其他专业人士的身上。就像一次上台演出和演讲,突然脑子一片空白,“忘词”了;面对心爱的姑娘,你说不出一句话。这是多么尴尬的瞬间啊!
无独有偶,还有不少优秀运动员“死机”,作者罗列了几个:
吉米·怀特( Jimmy White)在1994年的斯诺克世界锦标赛上死机了;斯科特·诺伍德( Scott Norwood)在1991年的美国橄榄球超级碗上死机了;托德·马丁( Todd Martin)在1996年温网男子单打半决赛上死机了。
在运动心理学上,这个“死机”现象,专业术语叫:choking。
2、“死机”是一种机制错乱
一项高级运动技能的习得,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这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
这里牵涉到两个概念,一个是外显系统,一个是内隐系统。
比如乒乓球运动员经过练习,把某一个动作的要领和身体如何协调配合,储存到自己的“内隐系统”之中,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能力。就像学开车,开始时教练要你油门加到40迈,你觉得已经像“飞”一样快了,眼睛紧盯前方、双手紧握方向盘,脚踩离合器,加油门还带刹车,一时紧张得无所适从。但当你动作熟练得根本不需要经过脑子“确认”的时候,内隐系统已经帮助你完成储存,能自动作出反应,那时的40迈,简直就像蜗牛前行了。
但是,设想一下,一个熟练的驾驶员,如果在车辆行进过程中,突然问他:你的脚现在需要踩油门还是踩离合器?这时的老手必须关注“内隐系统”,用脑子检查一下自己的“动作回路”,仿佛成了“初学者”一样需要思考。
优秀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太过重视和关注自己的内隐系统,从而扰乱自己的“自动化系统”流畅运行,从而在外显系统的表现上,试图控制自己的动作,要么“用力过猛”,要么速度猛减、动作变形、身体僵硬,让自己瞬间变成“新手”,出现“死机”现象。
本应由内隐系统控制的情境下,大脑转换到外显系统,这时死机就会发生。死机是一种神经系统失灵的现象。
3、避免“死机”需要“正确重启”
电脑在“死机”以后,在确定重启的时候,会提示是否需要选择“最近一次正确的选择。
优秀运动员摆脱“死机的魔咒”,需要消除“太想赢”的心理,用这是一次“平常的比赛”,来代替重压下的焦虑。
用“这不过是一项运动”、“这场比赛一点也不重要”这样的话,暗示自己,“用平常心应对意义重大的比赛”,这是保持内隐系统正常运转,消除“死机魔咒”、获得比赛胜利的强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