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听起来很奇幻,那就从一个故事说起吧。
一名教徒在祈祷时犯了烟瘾,于是问神父:“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神父瞪了他一眼说:“不可以。”另一个教徒正在抽烟,就也问神父:“抽烟时可以祈祷吗?”神父赞赏地说:“可以。”
这个故事是想讽刺人类的荒唐:明明是一模一样的行为,为什么会做出不一样的判断?
但我们知道,神父说的其实有道理。一个人是在懈怠地祷告,还是抽烟时都不忘祈祷,他自己心里清楚,旁观者也清楚。行为看起来虽然一模一样,但背后的观念、状态不一样,行为的本质当然也不一样。
我也有一个想不清楚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人杀人如麻的盗贼,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而一个老实人,一失足就成千古恨?如果从作恶的总量来看,难道不是前者的罪孽更深吗?
罗胖在最新出版的《阅读的方法》这本书中解释:“有了些社会经验,我才知道,那些未经世事但又满脑子欲望的人,恰恰是风险很高的人。和他们相比,我们宁可信任一个渡尽劫波,最后放下屠刀的人。”
那读书会怎样影响一个人的观念?
这个过程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一个人因为读书,懂得了书中讲的道理,所以就发生了“认知升级”。不,没有这么简单。书籍不是一支往人脑子里随意注入观念的注射器。
真正的过程复杂得多:读的书多了,我们就得到了更多的现象解释、更多的思考角度、更多的反应模式。原来的观念不是更换了,而是渗入了新的东西,变得更复杂了。
罗胖曾经请教过一位历史学者,读历史读到什么程度就算入门了。他说,“当你不再认为谁是坏人、谁是蠢货的时候,当你能读出所有事件当事人的’不得已‘的时候,当你看到事实的复杂性的时候,就算是跨过了入门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