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 Nicholas Carr在他2009年出版的一本书The Shallows -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浅 - 互联网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提到,自从互联网浸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大脑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多进程、多任务。我们会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聊天窗口开了好几个,收发邮件也不耽误,隔一会儿溜一眼朋友圈,抽空网购剁一下手……,我们很难专注地只做一件事。
一方面,我们的大脑比过去更擅长快速浏览、提取关键词、迅速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用性,另一方面,大脑越来越难以阅读大部头的著作,也很难进行深度思考。
绝大多数习惯使用互联网的人,他们的阅读模式已经从一行一行的顺序阅读和好书读三遍的深度阅读,转变成浏览、速读、略读、跳读、一次性阅读。在传统阅读中,读者往往要思考、理解,调取自己大脑中的相关认知资源,与书里的内容联系。但在互联网时代的在线阅读中,读者需要不断地评估和决策“这个链接有用吗?要不要点进去看看?”,原来用于思考、理解、记忆的脑力,让位于评估和决策。
同时,有互联网这个大数据,我们也不再热心背诵和记忆,我们大脑的长期记忆空间不再用于记忆知识本身,而开始用于记忆哪里或者怎样可以找到这些知识——如果我知道打开一个链接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信息,为什么我要费脑子去记住它?
这种阅读习惯的转变,将我们导向浅阅读。因为”句子太复杂难懂“、”表达方式太文学隐晦“、“故意用那些很‘高级’的词“、”故事背景与现代读者的生活相去甚远“等等原因,经典名著越来越不受现代人青睐。而网络文学则因为好读、易懂、节奏快、不费脑而广受欢迎。
无论是东西方,只要是互联网发达的地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不再是文学理论之争,或新媒体写作与严肃文学创作异同点的研讨,而是经脑神经学家研究证实了的趋势:从这一届读者开始,人类的大脑结构已经不乐意玩而且慢慢地将玩不转严肃文学了。
那么,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写作者,尤其是那些怀着纯纯的文学梦的写作者,最现实的问题是:今后的写作要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