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虚弱且依赖,婴儿时期的翻身、进食全靠大人帮助。而最先开始学习的为人之道,就有一条是“多个朋友多条道”。进入大学以来,“来往”、“关系”曾令我头疼不解了很久。但截至到这些,不过印证了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无论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哪一层面而言。我们需要别人正如我们被别人需要,依赖和付出并不存在显著的不平衡。
但工业化以后的时代提供了一种依赖机器解决需要的路径: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奴役机器,而只需要付出原材料的成本。这是直接面向自然规律的索取,它给人类创造了农业社会难以想象的财富,也从各种意义上塑造了现代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的前无古人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散发强势性、侵略性和力量感,人类对其的信任和崇拜顺理成章。可这种崇拜似乎正在走向极端,挑战着曾经的人本主义精神。一种过度的“蒸汽朋克”世界观让人们相信,人是可更换的零件组合体,只要运用科学技术,就可以对其任意改造。
整容是将工业力量运用于人自身的一个例子。整容者可能出于生理缺陷的治疗或是容貌改善的需要,这些都以获得完善的自我认知为目标。但整容成瘾者则固守“不完善”的自我认知,且已强烈到必须施以整容这样的大动作,最后的效果又具有极夸张的色彩。成瘾者有两个动力,一是“变美”的渴望,二是对技术改变生活的笃信。也许第一次整容是出于前者,但此后越发不受控制的动刀,则是转向了“整容改善生活”的疯狂迷恋。对填充材料和手术台的依赖表明,整容工具和美好生活已经深深联结在了一起。
再说说成功学。成功学意义下的工具并非帮助提高生产率的人的延伸,而是获得对自己和世界的掌控感的手段。这些人将提升的工具,如求学、网课、主流的健身文化等与自律、高级等等美好生活相联系。曾听闻一笑谈(未经证实):新婚之夜,丈夫批评妻子:为什么你没在读书?
回到我的大学见闻。先前某些期刊发表了反对社科研究中过度数学化、模型化倾向的文章,对此评价各异。但我由此想到了自己进入大学以来确实听闻诸多“学习工具”的观点。从各类资格证到广泛流行的计算机课程、机器学习,工具五花八门,受众越来越广。也许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人都可以一边播放精美的ppt,一边展示自己使用机器学习得到的数据分析。
对工具之热爱超过工具所为目的之本身,我暂且称之为工具迷恋吧。这种迷恋掩盖了工具最初的目的(往往是人之本身),并使人们陷入迷茫——学习工具——迷茫的死循环。低门槛、多样性、客观效果难以评价,这使得工具迷恋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受众范围和迷惑性。它带给人们控制感、效能感,并使人们产生类似这样的错觉:使用神经网络学习得出的结果仿佛是自己推导的;将一门线上课程听完后就点亮了自己的技能树。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任务打卡式的学习潮流、流行的时间管理软件、“清单式”的人生观。
但这不代表以上的工具使用本身是错误的。借助工具迷恋,我只想说明,在现代社会,工具对人的反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可能独立思考也比曾经越发困难了。我期望以后人们为之自豪的,不是曾经学会了什么算法,通过了哪些资格证,而是真正变得独立、丰满的生活状态。
工具迷恋的时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