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信息:
59岁,女性。
主诉:突发头晕并言语模糊1周。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无传染病史。
神经系统查体:神清,四肢肌力正常,颅神经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术前评估:
DSA造影见左侧颈内动脉C1段巨大动脉瘤(图 1),位于第二颈椎水平,位置较高,且前方有下颌角遮挡,首选是介入治疗,但该动脉瘤为一U形的扩张瘤化,设想也能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并重建。并且,病人与家属认为介入费用负担较高,要求行开刀手术。手术前为了解左侧前循环的代偿情况,行左侧颈总动脉阻断造影(压脖子),提示大脑前交通动脉开放,后循环未见后交通开放(图 2)。
手术过程:
手术采用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上达乳突下1CM,下至颈总动脉分叉下2CM,显露的次序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近心端及远心端(图 3)。过程注意保护舌下神经与其颈袢分支上根,颈内动脉内侧的迷走神经。全身肝素化,阻断后使用注射器穿刺抽吸瘤内血液后动脉瘤干瘪,阻断确切。剪开观察动脉瘤内观察,见瘤壁较薄伴局部钙化,内侧未发现有血栓,流入口与流出口无狭窄。切除动脉瘤,修剪管径大小至匹配,美兰染色,予以7-0 POLENE连续缝合间断打结方式吻合(图 4)。打最后一个结前需排出腔内空气。吻合口覆盖止血纱,分层缝合术口。
术后情况:
患者术后立即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术后第2天曾出现一过性饮水呛咳,过后无遗留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第4天复查CTA(图 5),第5天出院。
讨论:
颅外颈动脉瘤发病率低,占所有动脉瘤的1%,周围血管动脉瘤的4%。颅外颈动脉瘤病因多样,真性动脉瘤多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外伤、原发或继发感染、肌纤维发育不良、结缔组织病、炎症、先天性缺陷以及放射治疗也可引起动脉瘤。颈动脉瘤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瘤体破裂、远端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所产生的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历史上首例颅外颈内动脉瘤的治疗是Cooper于1808年用结扎颈总动脉的方法完成,但结扎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很高,发生率为30%~60%。理想的处置方式是完整切除或隔绝瘤体,并恢复血流。术式主要包括开放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两大类。本例患者颈内动脉瘤形态独特,切除动脉瘤后有足够长度可行端端吻合,术前进行DSA检查,并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明确了颅内动脉侧支情况,明确患者前交通支开放良好,术中有充足的时间阻断左颈内动脉行重建。因此,充分的术前评估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并增加手术医生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开放手术中,颅神经损伤是完整切除动脉瘤手术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当损伤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喉返神经等,会造成相应的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该手术区域属颈动脉三角,熟悉该处解剖可有效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
图 1. 术前DSA。 A DSA左侧颈内超选造影(正侧位);B 三维重建示动脉瘤与骨性结构的关系;C三维重建动脉瘤形态(蓝箭头)。
图 2. 阻断左侧颈总动脉后行DSA造影。A右侧颈内超选造影(正位)示前交通动脉代偿良好;B 双侧椎动脉造影未见后交通参与代偿。
图 3. 动脉瘤手术暴露与解剖。A仰卧位,头偏向右侧,切口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B 打开颈动脉鞘,暴露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ICA、舌下神经XII与其分支——上根、二腹肌。C 游离动脉瘤下内方,可见迷走神经X;D 游离ICA近心端、远心端并预留硅胶带。
图 4. 切除动脉瘤行端端吻合。A临时阻断,切开动脉瘤壁;B 探查流入道及流出道内壁情况;C 切除动脉瘤并修剪双侧端口;D 连续缝合间断打结。
图 5. 吻合口与术后复查。A端端吻合完成;B 术后48小时伤口情况;C 出院前复查CTA重建;D 局部放大图。蓝色箭头所示:吻合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