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5日
今天是黑龙江省公布高考成绩的日子,一早晨单位微信群里就热闹非凡,有几个老师家孩子今年高考,大家询问着分数、祝贺着成绩,分享着喜悦。我也顺便发了一条“祝贺孩子们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祝贺考妈们圆满完成当下的任务,顺利开启新征程。”傍晚预祝明天中考取得好成绩的留言又一条条地涌上来。
每年的高考中考把关注孩子的行为推向顶峰和极致。过来的家长会平淡地说,这就是孩子的一种经历,并不完全决定孩子未来的一切。但没有经历或正在经历的家长是不相信和认同这话的。他们仍然会无反顾地举全家之力向前冲——不要更好只要最好。
我不想评论谁、更不想指责谁,因为我没有这个资格。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高考、中考少了当初的那份激情和冲动。但如果我还有老二的话,我还会抖擞精神、双目圆睁地紧盯这孩子的一举一动,无怨无悔地付出。可如今孩子长大了,我们父母的激情如潮水般退却了。
对于考研和高考我的心态是不一样——那时焦虑,现在淡定。关注程度、关心力度也有不小差距。除了在经济上一如既往地给予大力支持,参考书——咱买;辅导班——咱上;考研房——咱租;有事情——咱去。表面上我好像做的挺周全,其实真正的走心的帮助、协助没有,自我感觉有点“出工不出力”的味道。
好几次儿子都催促我研究学习一下考研的相关报考情况。我嘴上答应着,就是迟迟不行动。对这个事的关心还不如对我的公众号呢。而高考的报考我是整整研究了半年,书都翻黑了。而对于考研的相关事宜目前为止我还是一无所知。大学家长群里,也有好多家长发有关信息,可是我连点都不点,没有了解它的欲望和冲动。
我不知这是进步了(学会放手)还是退步了(不负责)。今天读了我非常喜欢、敬重的《黑龙江广播电视报》高级编辑,专栏作家麦子(和我年龄相仿,每周在报上登一篇文章,坚持写了十年,我跟踪读了也有六七年了)的一篇名为《毕业季,每个当妈的,都有一个反思》这篇文章,对她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也曾感同身受。
文章写道:“我也和很多家长一样,当年也苦森森地焦虑过担忧过眼巴巴地盼望着解脱的那一天。其实,没有解脱。永远没有。大学有大学的问题,出国有出国的问题。教育的问题,不是把孩子往大学和国外“一送”那么简单就解决了。教育的过程,是把一种力量注入到孩子的内心,让他更有力量,更强大起来。”
作为家长死看死守咱会,好吃好喝伺候咱也会,可是注入内心的力量等等“高难动作”咱不会呀!我想也不光我不会,大多数家长也不太会。这个真的太难了。
文章中又说:“母亲最好的样子是:开放的心态,有不怕的底气,还有对孩子笃定的信任与支持,其实,这才是最宝贵的。我无数次在深夜反省过:老天曾经给了我一个做一个好母亲的机会,可我没做好。我们这些当妈的,大多只有一次做母亲的机会,错了就错了,没有改的机会了。幸亏我当初没往死里逼他,他还有一些其他的爱好,给他留了一点小空间,不至于被繁重的课业压倒。”
这些反思体会麦子替我总结了,当年高三时我允许儿子看课外书和杂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情绪和学习的疲劳。对他最后高考调整心态还是有一定辅助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