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庆恣睢 ,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文
敌方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方静观其变;敌人穷凶恶极,自相仇杀,势必自取灭亡。敌势进一步恶化,我方不失时机,顺势出击,取得胜利。因此,我方要依据敌情特点进行策划,还要顺应敌情变化而见机行事。
解析
隔岸观火,意思是在河的这岸看对岸失火。比喻在别人出现危难时,袖手旁观,从中得到好处。
《孙子兵法·火攻篇》中孙子提出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比较吻合。
在《火攻篇》后段,孙子强调,战争是利益的争夺,如果打了胜仗而无实际利益,这是没有作用的。
“非利不动,非得(指取胜)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所以说一定要慎用兵,戒轻战,战必以利为目的。
当然,隔岸观火之计,不等于站在旁边看热闹,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改“坐观”为“出击”,以取胜得利为目的。
战例
曹魏灭掉蜀国后,三国鼎立的局势就此瓦解,形成了魏、吴对抗的局面。不久之后,魏国大将司马炎去魏称帝,改国号为晋。
司马炎继续推行统一中国的战略:一方面,他下令在蜀地江岸大造战船、日夜训练水军,为日后同吴国决战做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他发现吴国军队实力强大,如果硬碰硬地交战,只会导致两败俱伤.因此不如采取观望、等待的战略,待吴国的国力、军备有所削弱后,再去进攻。
吴国虽然富足,但孙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渐激化,纷争激烈。朝廷大臣各树派系,各拥储君。孙权只得废太子孙和,新立太子孙亮,致使两派的怨恨加深。
孙权死后,孙亮即位,孙林派系发动政变,废除孙亮,孙林即位。孙林死后,又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孙皓即位。
孙皓上任后,大加报复,不惜采用“剥面皮、挖眼睛、灭三族”的残暴手段,把其过去的仇敌几乎灭绝。他又动用大量的人、财、物力,迁都于武昌,最后引起江南的民众起义,又被迫还都。
吴国经过长期的内部斗争、国民的大举起义,其国力大大削弱,民心、军心十分低落。
西晋静待时机,隔岸观火,见吞并灭亡吴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大举进攻吴国。三个多月后,吴国灭亡,西晋统一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