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也可能是以同样的方式进化而来的,它将灵长类动物原本没有用来口头交流的大脑回路进行翻修改造,并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进去。神经解剖学家阿尔·加拉布尔达(Al Galaburda)和泰伦斯·迪肯(Terrence Deacon)在猴子的大脑中发现了某些区域,这些区域在所处位置、神经分布以及细胞成分方面与人类的语言区域非常接近。例如,这些区域中也包含了类似韦尼克区和布洛卡区的结构,而且有一束纤维将它们连在一起,就和人类一样。这些区域并不负责猴子的叫声,也不负责它们的手势。猴子似乎是使用类似韦尼克区的区域以及相邻部位来识别声音序列,并将自己的声音与其他猴子的叫声区别开来。类似布洛卡区的区域负责控制脸部、嘴唇、舌头和喉部的肌肉,而这一类似区域的各个分区则负责接收来自大脑各个部位的信息输入,包括听觉、口舌咽喉的触觉。此外,这些区域也是所有感觉信息的交汇之地。没有人知道猴子(以及猴子和人类的共同祖先)的大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但是,这种安排却给了进化提供了一些可供操作的余地,由此建造出人类的语言回路。或许它正是利用了这些区域的特点——即声音、听觉以及其他信号的交汇之地。
这些区域也可能已经形成了全新的回路。神经科学家在利用电极为大脑皮质绘制功能图时,偶尔会发现一些变异的猴子。相比于一般的猴子,这些猴子的大脑中拥有一个额外的视图区。所谓视图区,就是大脑上的一块邮票大小的区域,它有点儿像一个内置的图形缓冲区,将外部世界的轮廓和动作记录在一个扭曲的图片上。一系列的基因变化复制下大脑的某个图式或者回路,重新设定它的输入与输出,并调整、校正其内部连接,就能制造出一个崭新的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