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孩子不听话”是大多数爸爸妈妈们最最烦恼和头疼的事情了,尤其三岁左右的孩子,简直就是“大魔王”!
比如:
再比如:
还有:
很多妈妈也说了:
“我也知道打孩子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我也好好跟孩子沟通了、好好和他说了,可他就是不听啊!”
“那你怎么跟孩子说的呀?”
“我跟他说了这样很危险、这样不对啊!也告诉他以后应该怎么做了啊!可他为什么就是听不进去呢?!”
各位妈妈已经做得很好,首先想着好好和宝宝沟通(而不是打一顿),要点赞!可是,如果沟通效果不好,先别泄气,看看是不是有更好的沟通方法。沟通中,我们漏掉什么没有?
如果孩子一开始耍赖、一开始撒泼打滚,我们脱口而出的就是:“这样不对,这样不好,你应该……”那我们就漏掉了“共情”这个重要的步骤。
什么叫做共情?
共情,也叫作同理心。
维基百科里是这么解释的:
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共情为啥重要?
因为孩子发脾气、闹情绪、大哭,听不进大人的话的时候,心里总是觉得:你们大人根本不理解我!爸爸妈妈跟我不是“一边儿的”!
而如果能和孩子共情,就能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原来知道我在想什么,他们跟我是“一伙儿”的。
就好像我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向闺蜜吐槽。
一个闺蜜说:“这就是你不对了!你怎么能这样呢?!你应该……”(这应该是个假闺蜜吧?)
而另一个闺蜜说:“哦,我懂你的感觉,遇到这种事真的很让人不爽!”
你更愿意跟哪个闺蜜继续聊下去?
孩子也一样,他正在发脾气的时候,最不想听到什么“对”或者“不对”的判定和评价,他最想得到亲近的人的理解和接纳。
当然,我也理解家长,孩子一旦大哭大闹起来,大人也难免烦躁,于是一心只想赶紧制止孩子:别哭了!但是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真这么容易就好了!越不准哭,越哭得厉害!
那么不如试试,你允许孩子哭,对他的哭表示理解,他反而很可能慢慢平静下来。
这就是共情的作用了。
如何跟孩子共情?
第一步:和孩子待在同一个房间,随时准备抱抱他
拥抱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心理上的安全感能得到满足,再强烈的负面情绪,也会慢慢平复下来。
当然,如果孩子正在大发脾气,可能会躲着你,不要你抱,甚至说:“妈妈走开!不要妈妈”!这真是气死人了!
但是,如果你能不生气、也不妥协,温柔而坚定地,就待在孩子能看得到你的地方,默默地看着他,你就成功了一半。
孩子折腾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慢慢平静下来,这时候,你再进一步接近孩子,孩子要是还不接受,你就再退回来,不慌不忙,不断试探,自己试探、调试、再试探、再调试,你总能找到最佳的和解时机。
第二步:等孩子稍稍平静,说出孩子现在的情绪
孩子已经比较平静,你说的话,他可以听进去一些了,那么第一句话,请先说孩子的心声。
比如刚才提到的,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不想去幼儿园,你可以说:“妈妈知道你现在有点害怕,不认识小朋友,很不习惯……”
第三步:告诉孩子,我能理解
来参考一下这段对话:
家长:我知道你有点害怕去幼儿园,我让你去,你一定很失望,是不是?
孩子:是的。
家长:还有点伤心?
孩子:嗯。
家长:我也感到有点伤心。(这时候一边抚摸孩子的头,让孩子哭了一会儿)我知道我们该怎么办了。想想明天,我们不需要去上班,不需要去幼儿园,我们就能一整天待在一起。明天你想干什么呢?
孩子:吃冰激淋,看动画片。
家长:不错,想起来就觉得很棒。还有别的吗?
孩子:我们能去公园看长颈鹿吗?
家长:我觉得可以。
孩子:乐乐能和我们一起吗?
家长:可能吧。我们得问问他妈妈。但是现在,我们出发吧,好吗?
孩子:好的。
当然,很多家长肯定会将信将疑,你会觉得:
“我这样说了,孩子并没有立即止哭啊。她可能还在哭,心情还是不好。”
“这么麻烦,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解决啊?别的事情都不做了?”
需要声明一下
首先,建议家长这样和孩子说话,是为了帮助孩子纾解的情绪、教会孩子处理情绪,而不是为了让孩子不哭。
哭,本来就是一个人表达难过的方式,每个人一生中一定会经历这样的情绪,不如在小的时候,在你的陪伴下,让孩子体验“难过”,更重要的是——体验自己最终从“难过”中走出来的过程。下次遇到难事,孩子才会淡定一些,因为他以前也经历过“难过”的事情,他有经验,才知道“难过”的感觉最终会过去。
至于“花了太多时间”,这确实需要家长根据实际情况来权衡(教育真是件没有捷径的事情)。在时间允许时,陪孩子经历这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教会孩子处理情绪,平时的教育先做好了,到了时间紧张时,家长和孩子才可能更加从容。不然,我们还不得随时处于手忙脚乱之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