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篇:致泽儿:看书要有所择
【译文】
字谕纪泽儿:
上次你问的各种书帖目录,我已经在给各位叔父的信中给你答复。乡下是偏僻的地方,无法看到很多书,但你生活在当今世上,我们家所珍藏的书要比道光年间多出百倍。一定要多买书为好,但看书也不能不知道选择。韩退之所以被尊为千古大儒,根据他自己所说的,他所钦佩的书也不过是几种而已:《易》、《书》、《诗》、《春秋左传》、《庄子》、《离骚》、《史记》和相如、子云等人的文章。柳子厚可谓博学之人,但他自称所看的书中,正者仅有《易》、《书》、《诗》、《礼》、《春秋》;旁者也不过是《榖梁》、《孟》、《荀》、《庄》、《老》、《国语》、《离骚》、《史记》等书。由此可见,两个人读的书都不是很多,只是选择得很精。
我最欣赏本朝会读古书的高邮王氏父子,也曾经多次同你说过。怀祖先生在《读书杂志》上所考订的书有《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墨子》、《荀子》、《淮南子》、《后汉书》、《老》、《庄》、《吕氏春秋》、《韩非子》、《杨子》、《楚辞》、《文选》等共十七种书,另外有《广雅疏证》一种。伯申先生《经义述闻》中所考订的书有《易》、《书》、《诗》、《周官》、《仪礼》、《大戴礼》、《礼记》、《左传》、《国语》《公羊》《榖梁》《尔雅》共十二种书。王氏父子的学识渊博,古今十分少见,但其中所看的书总共也不到三十种而已。
我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这十多年来最喜欢看的四种书就是《史记》、《汉书》、《庄子》、“韩文”,遗憾的是没有将这几本书熟读,仔细钻研。另外我还很欣赏《通鉴》、《文选》和姚惜抱(姚鼐)所选的《古文辞类纂》,以及我自己选抄的《十八家诗抄》四种书,总共也不过十几种书。早年我立志专心研究学问,用心阅读,常常想把这十几种书融会贯通,略作札记,模仿顾亭林、王怀祖。如今我年龄已高,已心有余而力不足,看来所立下的志向已经没办法实现了。最近在夜里醒后,时常觉得后悔。如果泽儿能完成我年轻时的志向,把《四书》、《五经》和我爱好的八种书每本书都熟读并深入研究,略作札记,记下读后的心得体会和疑难问题,那么我会感到无比欣慰和高兴,我也就可以好好睡觉了,除此之外我也就没有其他奢望了。王氏父子考订的二十九种书,如果家中有没有收藏的,你可以列出一个清单来,我会一本一本买了给你寄回家。
古今治学的方法,汉朝到唐朝,风气大致都一样。从宋朝到明朝,也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本朝后,又自形成了一种风气。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顾、阎(百诗)、戴(东原)、江(慎修)、钱(辛楣)、秦(味经)、段(懋堂)、王(怀祖)等数人。因为已经自成了风格,所以人才辈出。你如果有专心读书的志向,可以不需要标榜汉学的名目,但对于以上提到的几位先生的治学方法却不能不去了解。
凡是你的所见所闻,要随时向我禀告,我也会随时给你解答,这样的方式比当面教给你,更容易让你有所长进。
咸丰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解读】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阐述了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最重要的是看书必须懂得善加选择,这样治学才有专攻,对于学问的深刻内涵,才能真正领会的观点。
古人教子的时候,经常叮嘱“择要而读”。许多家训都提到读书要“由博返约”。这就告诉我们,要选择一些对工作、对事业、对未来有指导和帮助作用的书来读。曾国藩撰有《圣哲画像记》,认为按照这三十二名家的书来读,可以解决贪心求博大,用心不专的毛病。在古代,古人曾有“四别”读书法,即“目治之书、口治之书、心治之书、手治之书”。所谓目治,就是有的书,只浏览一遍就可以了。所谓口治,就是将书的内容要背下来。所谓心治,就是不仅要背,而且要深入思考。所谓手治,就是把书中的重要章节和段落抄下来,反复吟诵。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书中的知识。
一般读书的人,都知道“择要而读”的道理,因为他们明白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文章都熟读,所以要有选择。清人郑燮曾以《史记》为例,认为《项羽本纪》中的“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最为精彩,值得记诵并反复揣摩。毛泽东多次阅读《容斋随笔》,直至去世前,还要看这本书。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攻读《古文观止》;小说家孙犁,一部《聊斋》反复读了十五年。他们都是“择要而读”的典范。
还有,王每出身于官宦世家,从小酷爱读书,而他读书的志趣和方法,不同于一般人。他童年时读到朱子遗书,就慨然而说:学习不单是为填词作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所以他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必须合乎道德标准,每到夜晚都要静坐自思白天所做之事,有无违背礼仪的要求。他还主张读书要有选择。他说:“古人之书”是智慧的结晶,有许多古人就是从书中受到启迪而成为“圣人”,但后人却“昏于书”。所谓的“古人之书”,也即他认为的圣贤之书如源泉,探之而深,推之而广;而“后人之书”即“邪妄庸之书”“理不足发天人之奥,情不足状事物之精”,如果久读,使人“神气”沉沦,成为“昏昏者”,所以他提出对书籍要“能别其真伪”,读书时要善于“审择”。由于他坚持这样的读书观,除《四书》《五经》外,遍涉诸子及后来的唐宋八大家文章。
面对浩如烟海的经书典籍,古今士人不知道费了多少时间和心血,致力于在 做学问这件事上,尤其是在讲究功名的时代,读书更好似进入仕途的重要门径。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写有一段很智慧的语言:“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其意是说,对一切事情都不应该太苛刻,但像读书就不可不严苛;对于一切事情都不应该贪求,但像买书就不可不贪求。其实这也正是曾国藩所言:“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同样是强调买书、看书,但必须有着执著的信念。因为博览群书可以使人增广见闻,拓宽知识领域,而慎重选择书籍熟读,则可使人明白事理、思维敏捷、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