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你的世界究竟是活的还是死的?
你的什么样的人就会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世界客观的来说是死的,但是你的世界是活的,你的主观意识决定了这个世界于你的客观性,世界的客观性通过你的主观的映射变成了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拥有的不同的主观映射决定了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世界。
所以站在上帝视角,这个世界是1,但是站在个体视角,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一个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老师说,若你能善待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可以给你足够的善待;若你能宽容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能够给你足够的宽容;若你是个认真生活的人,你的世界也大抵会认真地对待你。
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上帝,一切只在于一心间。
每个人的世界由自己亲手所打造,从他出生的那一刻便已开始。
你需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你的世界才会真正对你敞开怀抱。
如何打造自己的价值,则需要不断的学习、成长,所以我们看待任何事情都从从这个角度作出自己的思考、行为、决定,然后你的世界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变化。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独立的。每天刷视频的人、每天打游戏的人、每天享乐的人,每天忙忙碌碌的人……而每天学习的我,也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我希望自己能通过这样的努力,成为那个能够亲手打造自己世界的人。
18.你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好?
知道《围城》、《Animal Farm》、《Beyond feeling: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已经快一年,在老师的感召下也曾经下过决心要好好读一读它们,可是直到现在,还是没有真正的读过。
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已经用文字清楚明白的说清楚这三本书对他的巨大帮助,并且我也清楚明白的接收到了老师发出的信息,而自己的情况也正属于极需这三本书帮助的情况,可是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读过它们呢?
水平太差,读不懂;
没有他律,太难的内容坚持不下去;
想学的东西太多,时间却太少;
没有真正下决心必须去做;
没有养成学习习惯,每天完成任务。
以上原因都有吧,真正的原因还是自己天性中的惰性在起作用,逃避困难,逃避学习,没有给自己一个必须要学的理由。
I‘m not OK,and you're not OK;
I'm not OK,and you'ra OK;
I'm OK,and you're not OK;
I'm OK,and you're OK.
老师说,绝大多数人稍不注意,终身在第二个阶段与第三个阶段之间穿梭,大多数人永远无法进入第四个阶段。
我有时真的觉得,自己过得乱七八糟的,可是身边的人似乎都挺好的。
是像老师说的:因为自己尚未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所以无法真正做到心态平和?
自己虽然一定以及肯定尚未达到第四阶段,但是一直以来并不怎么把注意力放在身边的人身上,因为我这个人一直以来比较自我。说得好听是关注自我,说得不好听,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说到这里,想起来有很久的同事对我的评价:你似乎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并且有越来越封闭的趋势。
彼时的我尚无任何分析思考能力,听了她的话,只是单纯的觉得不是好的评价,却从未认真思考过其中含义。
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也不算是坏事吧?一旦我找到并明确了自己应该努力的焦点与方向,我便会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上面,至于其他不重要的事情,之前尚未开悟的我不关注,如今的我更是不会浪费哪怕一秒钟。
上一节老师说,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得多,而对我来说,明确了自己未来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学习、成长,便是那件对的事情。
努力的学习、成长,便是为了未来的自己能够在某个或某些方向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是的,我确实有这个渴求,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在我心里也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自身成长,在某个方面——文字——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从而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一切的基础只在于自身的成长,这是通往任何“自由之路”的根本。
李笑来——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成长如果成真,证明就自动完成了。
你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好,因为你自己不够好,没有看到别人的好的能力,你的层次限制了你的能力。所以重要的是先让自己成长起来,让自己变得足够好,才有可能真正看到别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