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9苗条的小S •中---白藤江与占城
八角先是点头、又摇了摇头,然后哈哈大笑道:“跟你开个玩笑罢了!刚才我说的,只是元军将领上报忽必烈的说法而已,并非实际情况。我也是花了点功夫,才发现了此中的谬误!”
“当时的实情是---张文虎的粮船队尾随着乌马尔的水师从海上进入了白藤江。在涨潮之时,安南水军故意败给了乌马尔、然后退入了白藤江---但是江口一带的水下预先安插了无数的尖木桩,只是用水草掩盖了起来。”
小武身躯一震,惊道:“水下尖木桩?这是……”
八角捋须笑道:“大船在涨潮之时,能从上方越过木障;退潮时则肯定过不了。乌马尔不知是计,认为安南人的小船根本不可能与元军的大船对抗,于是下令水师全线出击、进入江口、逆流而上。”
“结果元军水师主力陷入了进得退不得的窘境---但乌马尔当时还不知道。后方押运粮船的张文虎见前军所向披靡,也跟乌马尔一样乐观,故毫不犹豫地让粮船队跟进了白藤江。”
“算算时间快到了退潮时,安南军便开始了全面反攻。由于白藤江中宽而水浅、不利于大船,于是元朝水军便成了燃木和弓箭群起袭击的靶子。越南的无数小渔船(不是战船)如同蜂群般涌来,无论是数量还是攻击手段,都占据了绝对上风,让无法进退的元军战船无计可施。”
小武长出了口气,叹息道:“原来还有这么一个白藤江水战!元朝的正牌水军居然输给了众多的小渔船!”
八角呵呵笑道:“不过,安南水军原先策划伏击的只是乌马尔所率的元军水师,并没有想到张文虎的运粮船队也跟进了白藤江。故虽然元朝水军最终全军覆没、乌马尔兵败被擒,但在双方主力激战方酣之时、谁也顾不上粮船队。”
“不过张文虎远远看见越南小船使用火攻,心知大事不妙,急令所有运粮大船撤退。由于粮船特别怕火,他也就不管乌马尔死活,借口保护粮食就先走了。然而退到了江口,由于满载的粮船吃水很深,更加过不了木障,连续几艘船都被尖木桩戳破了船底。而若将所有粮食都扔掉的话,粮船就完全空了,轻飘飘的正好从木障上方退出白藤江。”
小武恍然大悟,道:“原来张文虎他们是在弃粮保命啊!只是不能跟皇帝直说自己贪生怕死!而且他也不能说运粮船队进入过白藤江、曾经跟乌马尔的水师很近。否则蒙古将领战死,他却逃走了---忽必烈很可能让他去给乌马尔陪葬。”
图表35第二次元越战争(1287-1288年)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点头微笑道:“不错,但这些都是题外话。为了纪念两败元军的重大意义,越南陈朝皇帝赋诗两句:‘社稷两回劳石马,山河千古奠金瓯’---显示了他志得意满:越南靠‘石马’渡江、而且两回挽救了社稷江山。这要比宋高宗赵构‘泥马渡江’、拯救了宋朝江山一次,显得更为给力一些。”
“诗中的‘金瓯’则指完整的国家领土,应当祭奠为此付出的烈士---日后越南得到的海角地区就起名为金瓯半岛,以表明此地不可或缺(虽然是抢夺高棉而来的土地)。”
小武笑道:“原来,越南陈朝的皇帝心中一直在对标宋朝皇帝呀!”
八角呵呵笑道:“另者,白藤江对于越南的历史来说、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从五代的南汉到宋朝再到元朝,这里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水战,每次都决定了越南的命运---分别击败了南汉、北宋、元朝的海军,安南才得以继续存在!”
“最初,颇具军事天赋的吴权(原本是南汉的臣子)发现了白藤江水浅而宽平的特点,于是在水下广植铁橛而击败了南汉水军---这是安南(当时叫静海军节度使)脱离南汉而独立之始,不然交趾仍是中国的一部分。”
小武惊讶道:“原来从越南初创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呀!我还记得五代的南汉、跟秦汉时期的南越疆域大致一样呢---都是包括了广东、广西、越南三地。原来就是从吴权开始搞分裂的呀。”
八角点了点头,捋须道:“但在越南独立初期,内部相当不稳。当北宋初年时,安南丁朝的宫廷内斗给了宋太宗一个机会---宋军大举而来,准备灭了丁朝。然而,宋水军在白藤江同样吃了暗桩的亏,陆军又中了诈降计,故此大败而归。”
小武连连摇头,哂道:“我原来只以为,宋太宗在‘高梁河战役’里打不过辽国,所以收不回燕云十六州;原来他连内乱的安南都打不过!”
八角呵呵大笑道:“不管怎么说,白藤江的水下暗桩战术的确有效,在938年(抗南汉)、981年(抗北宋)、1288年(抗元)拯救了安南三次!当然,吴朝、丁朝、陈朝居然可以连续三次在同一地点、用同一办法击败了北方的舰队,也着实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图表36白藤江入海口地形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皱眉道:“奇怪,难道是对手不肯读历史书的缘故?所以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了三次!”
“但我觉得,安南能够两败强大的元兵,也实在是不容易了。仔细想想,或许孤身跑去占城的南宋丞相陈宜中是对的,真理只掌握在他一个人的手里---既然元朝打不下安南,那么如果南宋社稷迁到占城,没准可以保全下来。”
八角微笑道:“这也很难说。按忽必烈的策划,元将唆都奉命由广州出海,先期渡海攻打占城---不久便大破其首都,收降其国王,并在占城建立了据点。当镇南王脱欢的大军南下之时,唆都还从占城挥军北上,按计划与脱欢南北夹击安南。”
“不过,当唆都的南路军赶到安南之时,发现北路元军的大营已空,原来脱欢已经败走。唆都一开始还不相信,抓了些土人反复查证后才确信这是事实---于是只得放弃占城据点、跟着北撤,结果在退到干满江时受到袭击,死于毒箭之下(当时箭伤并不重,却毙命于慢性毒发)。”
小武大惊道:“原来元将唆都一路先前已经拿下了占城呀?安南能够在元军的南北夹击下反败为胜,也真是太意外了!”
八角点头笑道:“元朝在5年内两度讨伐安南,出动那么多兵,运了那么多粮,本以为万无一失,结果还是被安南击败,元世祖忽必烈心中自然火冒三丈!”
“原本元朝还打算再次兴师南伐,不过安南乘胜递上了降表。忽必烈在深思熟虑之后,也就借驴下坡,取消了南进计划,这样一来安南和占城终于得以保全。”
小武皱眉道:“你说,元朝输给了安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八角呵呵笑道:“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主帅能力不行。元兵总管镇南王脱欢,虽是忽必烈的儿子,能力却比灭南宋的总管伯颜差得远了。而且他在南伐中纳了越南陈朝的公主,中了敌方的缓兵之计、贻误战机,还被诸将投诉,让忽必烈无话可说(或许诸将亦有过错,但都没有脱欢的过错大)。”
“并且就在元越战争(1284年-1288年)的同一时段,元缅战争也在进行之中。脱欢的侄儿也先帖木儿率领数量相对少很多的云南兵,历经4年伐灭了缅甸的蒲甘王朝(1283年-1287年),这更反衬出了脱欢的无能,令‘虎父’极为失望。”
小武叹道:“原来是‘虎父’生了‘犬子’呀!忽必烈想治罪将领们都不行,因为脱欢才是最大的‘责任人’!而且想必是因为忽必烈的儿子能力不行,所以元朝才停止了扩张的步伐!”
八角点头笑道:“忽必烈不愿将自己的儿子‘军法处置’,但从此不想再同这位‘主要责任人’见面。于是镇南王脱欢被贬为扬州都督---接替马可波罗的职位,负责管理原南宋地区(马可波罗退休回欧洲去了),并终身不被允许回北京探望亲属。”
图表37第一次元越战争(1284-1285年)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看着一张战役形势图,奇怪道:“1285年的元军分南、北两路夹击安南之役,应该是元朝第一次跟越南打仗吧?为什么这张图上说是第二次蒙越战争?”
八角微笑道:“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南宋尚未灭亡之时,云南王兀良合台曾经讨伐过安南。如果计入那一次,这次就是第二次。”
“不过那一次伐越还是在蒙古帝国时期---故只能称蒙古,不能称元朝。如果从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算起,这次伐越就是第一次。两次战争相隔有30年,情况也大不相同。”
小武这才想明白了,点头道:“哦。原来如此!从蒙古的角度来看这是第二次,但从元朝的角度来看这只是第一次。”
八角捋须道:“不过在元朝的时候,安南和占城还算是战友,最终都幸存了下来。但是到了明朝以后,两国之间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死伤无数、人民十分疲惫。安南的黎圣宗曾在石毕山的海角立下两国的界碑,上书:‘占婆人过此,兵败国灭;安南人过此,兵死将亡’---意思是打算彼此休战,从此再不互相侵犯。”
“然而到了1693年,黎朝大将阮有镜又领兵入侵占城,生擒了占城王及亲王大臣。到1697年,在安南的持续打击之下,占城终于亡国。此后占城势力只剩一些小的土司还在;最终到了1832年,越南阮朝第二代国王阮福晈实施‘改土归流’之后,占城便彻底消失了。”
小武点头叹道:“占城终究还是被安南给吞并、化为‘中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