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全是利益,更多的是彼此成就、互相温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无利不起早。千里为官只为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看不见的手,一词是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
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
古今中外,普遍认可人都是有逐利的本性的。我们有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的经典名言。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第6点工业资本家的产生末尾的一句话,原文如下:
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的自然规律”充分表现出来,要完成劳动者同劳动条件的分离过程,要在一极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另一极使人民群众转化为雇佣工人,转化为自由的“劳动贫民”这一现代历史的杰作,就需要经受这种苦难。
如果按照奥日埃的说法,货币“来到世间,在一边脸上带着天生的血斑”,那末,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
马克思关于资本的逐利本性,还有如下精辟论述: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他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他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为什么要这么不顾一切地追逐钱财呢?那是因为金钱是生活的保障。有了钱,未见得就可以办成事,但是没有钱,则难以成事,这是毫无疑义的。
钱财十分重要。那是不人生的全部就在于攫取钱财呢?也不是这样的。
人生在世,除了赚钱,也是需要友谊和温情的。不然的话,这个世界该是有多冷寞与孤寂呀。
自古以来,就有成人之美的优良传统。成就别人,也是成就自己。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缺钱的时候,挣钱是刚需。解决温饱之后,人也需要爱与温暖。人毕竟不是动物,只要吃饱喝足就万事大吉了。
人是情感动物,需要互相温暖,特别是处于困境的时候。即使成功了,也是需要别人的夸奖。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你看,大富大贵了,也是需要故交乡党称羡才显得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