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鉴定一间公司的成长性,通常是从两个方向去着手:
l 极粗指标:每年的该公司的营收成长率、利润成长率;
l 极细指标:每年该公司某品类产品占营收的比率,以及成长率。
然而,这两个指标得出来的结论往往很粗糙,甚至是常常偏失误。所以很多人才说,成长性公司,很难投资鉴定。同样一份报表,可以读出完全相左的结论。
我常笑称这是「数字的诅咒」。也就是许多人在读财报时「只专注看数字,而完全不看周遭环境」。
那么,有没有另外的思路或方法,可以相对的找出与现实更贴近的答案呢?
答案是:不能单从财报中找结论。你要从其他领域找答案。
以下我分享几个我自己最近使用财报说价值投资工具,从精读品牌、定位、公司经营时找到的视角。
一、什么是成长?
要找到成长型公司,首先我们得具体定义,我们现在是在找什么样的成长?
成长主要有分:营收成长、利润成长、营运效率成长。
很多人往往是一看到「营收成长」、「利润成长」就高潮了。
但殊不知的是,财务报表的这两个数字,其实都是能够「调整」出来的,你见到的未必是真的发生的。
所以要拿来判断的基准,反而不是财务报表的数字,而是大环境市场的需求供给。
在 <<场景方法论>> 提到了一件事:
什么是好产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l 稀缺社会,数量满足是第一位的;
l 数量满足之后,品质满足跃居前列;
l 数量和品质都满足之后,心理满足跃居前列。
所以一个时代,往往是社会上兴起了一股稀缺。此时,市场上有极少数的公司,能够捕捉到了这次的机会。所以,它们所得到的市场上的暴利(显示在财务报表上的就是营收上升、净利上升、净利率上升)。
当其他人看到了这股稀缺,且解决方案也开始被普及后,大家开始追求「品质」与「服务」。所以,公司的竞争力转而要求为运营效率(显示在财务报表上的就是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到了数量和品质满足之后,时代红利也过去了,此时追求的是场景内的细化。
创新理论「从第一曲线跨越不连续性创造第二曲线」的「创新+选择(市场选择)= 第二曲线」,是个伪理论,是个以结果论倒推的伪定理。
因为本质上需求与解法一直都在,只是转换了「场景」与「连接方式」。
举个最有名的例子来说:PC 转换成 mobile phone 时代。人类一直有降低重复性工作的刚需,只是初期发展形式是 PC,然而使用 PC 的场景仅限于固定场景如家里、办公室等座位。
而智慧型手机,能够做到的是让人类超越空间背景,随时随地自动化解决生活中遇见的问题。
所以 iphone 在 2006 年被发明后,创造了因「场景转换带来真空」引发的一大波的「稀缺」。这股稀缺带来了一大堆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暴利」。
所谓的场景切换,其实是重新切碎时空、座标背景、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方式,重新设计出的频次效率提升方案。
所以,当你投资一间公司时,并不能只看「营收增长」。
而是需要考证
l 目前这个公司所在的品类处于 1) 稀缺期 2) 品质竞争期 3) 场景切换临界点;
l 如果是稀缺期,那么这个行业中这个公司的解决方案,稀缺性能够保持多久?这个公司如何保持自身方案的稀缺性;
l 如果是品质竞争期,这间公司的运营方案与市场锁定,如何可以保持营运效率上的优势,继续保持超额利润。
再来,在品牌定位理论中,常见的「品质」、「价格」、「服务」并不能算是特性。因为这是在资本高度竞争下,差异会最快被填平,且几乎无法形成护城河的地带。
所以如果一间公司,明明是产品公司,优势却是「品质高」「价格低」「服务好」,却不赚钱,活生生把自己做成了变相的渠道商,那么就得考虑这间公司的「成长性」是否为真?
二、什么是衰退?
一间公司的成长,首先表现的必然是营收上升,而后净利上升,而后净利率上升。当净利率上升不动后,却始终有竞争优势,此优势会体现在总资产周转率持续上升中。
可是,当一间公司衰退时,我们要如何鉴定呢?
我们前面说过,财务报表都是能够「调整」出来的。所以往往市场「感觉」一个行业品类不行了,该公司的营收,ROE 与净利率始终亮丽,让人捉摸不清。
如 2016 年, 2017 年,苹果公司产品的频频涨价,以及供应链工厂的订单减量,其实已经显示颓势,但是 ROE、净利率却没有丝毫波动。
直到了 2019 年 1 月,苹果终于粉饰不下去,一篇公告承认环境严峻,造成了股价暴跌。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见这件事呢?
以财报视角去鉴定成长型公司
首先,在一间上市公司本质上业绩在衰败时,ROE 、净利率、甚至营收未必会马上开始下跌。
因为这三个指标,是投资人看得懂也唯一关心的工具。如何调整策略让投资人看不出来呢?
调整售价,但东西其实不好卖。(体现在存货在库天数上升)
先行出货,造成了已有应收账款也生成了利润,但实际款未入帐。(体现在应收账款天数上升)
如果当一间「成长型」公司,若财务报表上有「存货在库天数上升」或「应收帐款天数上升」的迹象,则大概率为假增长。
试想你是这间公司上班的人,一间公司如果货天天卖不出去,只能靠涨价勉强撑着,你会觉得这间公司在成长吗?会睁着眼睛说瞎话说:「我们公司的净利率与 ROE 没掉」吗?
但是反过来,投资者看报表时却常常说「这间公司的的净利率与 ROE 没掉就好」,存货在库天数上升或应收帐款天数上升「只是细节」,不用理会。
以常识鉴定企业增长
我在与朋友聊天,提及这当中里面的理论时,很多投资界的朋友往往大赞这些论点,简直是打穿盲点。
其实,这只是回归本质。
资本投资获利,本质是将资本投入一个能够制造商品,销售商品的事业,再转换为金钱,得到增值回报。
而事业的风险在于:
1. 企业能不能够正确的,将资本高效且正确的转换成商品;
2. 企业能不能够再超额的,将商品转换为金钱。
所以正确的目光,反而放在两个数字的长期增长与下降:
l 存货在库天数
l 应收账款天数
货越好卖,则越是供不应求,或者是制造后很快就销出去;当公司非常有竞争优势,就体现在收款的强势弱势,越强的越有立场提收现金。
我们在鉴定一间公司的增长时,首先得先看这间公司
l 获利来源:处于 1) 稀缺期、 2) 品质竞争期、 3) 场景切换临界点 ?
l 获利品质:存货在库天数与应收帐款天数,是在上升还是下降?
来鉴定这间公司,是不是一间真成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