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装
5、白族服装
白族人口约209.15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安宁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等地。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
白族青年男子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襟结纽处挂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6、苗族服装
苗族人口约1106万,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服装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余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或短不及膝。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好五色衣服”的传统。服饰用料则以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
苗族男子的装束则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族服装按地域可分为5种形制: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
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代表了苗族服装的制作艺术。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一般的苗族蜡染是先在整块的布上绘制各种图案,然后再进行染制。苗族刺绣技法多样,图案丰富。苗绣技法多达十几种。很多刺绣图案把传说故事都用在里面,这些形象记录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苗族刺绣主要作为苗族服装中头巾、衣领、衽襟、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摆、腰带、围腰、裙子、裙片、裹腿布巾、鞋子等部位的装饰。
7、纳西族服装
纳西族人口约32.37万,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的族源属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族的妇女以勤劳、善良而著称,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古代的纳西人,男穿短衣、长裤,女穿短衣、长裙。
不论男女,大多不穿鞋袜。纳西妇女上穿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围腰,上打百褶,下镶天蓝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
羊皮披肩一般用整块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6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7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
8、傣族服装
我国傣族人口约133万,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区。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各地的傣族男子服饰差别不大,保留着传统的衣对襟、头缠布、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穿无领对襟小袖短衫,下着黑或白色长管裤,以白、红或蓝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
傣族妇女留长发,将头发打成发髻顶于脑后,或稍偏于脑的一侧,一般不束带,头戴包头巾或高筒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
妇女的首饰和佩饰有银耳坠、项圈、腰带、手镯和金银珠宝制成的“凤冠”等。
傣族女装根据不同分支,差别很大,如水傣、花腰傣的服饰就有很大差别。
传统上,傣族女子穿紧身窄袖的短衣和彩色筒裙,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女子的衣衫长仅及腰,少许脊背外露。德宏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筒裙短上衣,色彩艳丽,另一部分则穿白色或其他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筒裙;新平、元江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眼。
摘抄自书籍《中国服装简史》王鸣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