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篇毕业家书

齐家篇毕业家书

第55期笃行班(齐家篇)三大组

第12小组第4封家书(毕业家书)

时间:2025年9月8日

姓名:赵清风

地区: 陕西西安

主题:我是一切的根源

尊敬的博仁导师,大爱付出的志愿者们,亲爱的55期笃行班齐家篇12组的家人们,大家好!我是赵清风,来自十三朝文化古都西安,我毕业家书的题目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多年来,我很想知道我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时候觉得自己太善良了,太热情了,太软弱了;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太冷漠了,太寡情了,太坚硬了。

其实,人在很多情景模式下的自己,并非自己所认为的那个自己。

我们很多人过于谦虚,或者从小被打压,被定义,且接受了外在世界给定的概念,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总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甚至觉得自己是有严重缺憾的;当然也有人傲慢的不得了,老子天下第一,谁能比得上我的双商高?谁能有我长得帅?谁能有我条件优越?谁有我独特的才能?财气?不一而足,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那个能够平衡自我的终极自己到底是谁。

最近听一位年轻的有魅力的善良温柔的瑜伽老师说:

自我定义的我,不算我自己。

他人眼里的我,也不是真的我自己。

唯有我眼里的他人,才是我自己。

细细品味下她的这个句子,很有些道理。这样一来,我们寻求自我的方式,就有了一套可供借鉴的方法。

比如这几年我总能看到女人脸上的皱纹,那就说明,我的脸上有了皱纹!为什么年轻的时候从不关注人的皱纹?再比如,一个肤白美的女子,为什么她几乎看不见谁谁的皮肤是黑的?我想过这个事情,原因很简单,她关注点不在女人们皮肤问题上。她的关注点可能在头发在身材在着装方面了。这位皮肤没有问题的女子,她可能觉得他人的皮肤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有人总能发现别人身材缺陷,恰恰因为她自我感觉自己是有缺陷的,通过这个视角,来消解自我内心深处的伤感与自卑。

同样,因为你追求卓越,你就能发现别人的优秀;因为你在茁壮成长,才能感受到他人的成长节奏;因为你着眼于未来的美好,你就会有审美意识,会有独特的视角看待当下的很多难以接受的现象,比如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有人抱持着“九斤老太”的观念,天天都在嘟囔“一代不如一代”,这样的人不知历史的进程中排山倒海的洪流,正在碾压旧有的一切,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势头强劲,这是任何人为力量都抵挡不住的。

如果你狭隘自私,你就能发现那个人是自私的,这个人是狭隘的;如果你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你看到周围的人个个都有闪光点。

我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自我,不断更新与提升的自我。

当我烦恼的时候,我就想知道,什么我是烦恼的根源。同样的处境,为什么有人风淡云轻,有人却火冒三丈?我在想,那些大发脾气的人,第一能力有限,第二胸怀不大,第三仁爱不足。

当我买机票连续出错的时候,我就反省自己,出错的根源在哪里?说好听点是粗心大意了,其实是傲慢心导致的问题,把很多事不当回事,对一些具体的人不能发自内心的去尊重,还有就是不淡定,不从容,慌慌乱乱,本该做好的事情也做的马马虎虎,本该正常的次序也会颠三倒四。

当我训斥他人的时候自认为理直气壮,有一点气吞山河的意思,殊不知很多时候是过于主观,固化,孤陋寡闻,跟不上时代节奏,导致亲密关系紧张,自己还气得睡不着觉,想象一下,该多么愚蠢!

《孟子·离娄上》有一句话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接下来我就耐心解读一下。

“爱人不亲,反其仁”,你付出爱心,却得不到回应,首先要反思自己的仁爱是否真诚。这里的“仁”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行动的准则。孟子提醒我们,爱的本质在于给予而非索取,唯有发自内心的关怀才能打动他人。我最近一段时间担当致良知平台的志愿者,有时问候学员得不到任何回应,我会反省自己,是否真心诚意的关爱他了?自己有没完成任务的痕迹?他人会很敏感的感知你的行为。

“治人不治反其智”,在管理工作过程中,遭遇失败,孟子认为应归因于智慧不足。这里的"智"并非简单的聪明,而是指对人性、情境的深刻洞察与恰当应对。孟子启示我们:有效的治理源于对规律的把握,而非外在强制。我如果管理不好,是我自己需要反思,自我的认知局限在哪里,思维卡点是什么?

“礼人不答反其敬”礼貌待人却未获回应时,需自我反省,是否做到了真正的恭敬。形式化的礼仪容易流于表面,而内心的敬重才是关键。孟子借此强调: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心与心的交流,虚伪的形式终将导致疏离。这是千真万确的,大道至简,心灵澄澈,唯有用心去交流、去感悟、去倾听,哪里会有麻木不仁的人呢?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是总结升华。孟子将个人修养提升至治国理政的高度:当一切努力未达预期时,根源都在自身。历史上的明君如尧舜,正是以自身的正直与德行感召天下,这一观点超越了时代局限,至今仍具启示意义——真正的领导力始于自我完善。“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引用《诗经》强调顺应天命与主动作为的统一。“配命”指行为符合道德法则,"自求多福"则鼓励通过修身实现幸福。孟子借此表明:命运并非不可改变,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成为儒家激励后人的重要精神资源。

我是一切的根源。不论从现象观察还是理论分析,都给予了我们极具说服力的有效反馈。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这是做人的底层逻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哲理,更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得上抱怨责备的毛病,就会被所抱怨责备的事物长期浸泡毒害,存在终生走不出来的危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一剂良药,促使我们深刻反省,彻底告别旧模式,开启新的探索自我的旅程。从此天亮了,人醒了。我是一切的根源。

赵清风敬上

2025.9.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