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卡夫卡的《马戏团顶层楼座上》,这是部共六百三十三字的小说,写的是看马戏的事。我刚开始没看懂,专门又去看了一篇学术论文,才明白这是作者发出的呐喊。
之后又去读了周国平的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他在第一篇文章《走进一座圣殿》里,写了圣埃克苏佩里《要塞》的读后感。
圣埃克苏佩里,这名字陌生,但当看到周国平写他“一生只做了两件事——飞行和写作”,我立刻想起来了——我读过他的《小王子》。
如果说《小王子》是为孩子们写的富有哲理的童话,那么寓意深沉的《要塞》则是他身后又为孩子们的长大准备的书。他声称:“我的其他著作与它相比,只是习作而已。”然而他未能完成此书,在他最后一次驾机神秘地消失在海洋上空以后,这本书的草稿才被人们在一个皮包里发现。
沙漠中有一个柏柏尔部落,已经去世的酋长曾经给予王子许多英明的教诲,全书就借托这位王子之口宣说人生的真理。全部真理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沙漠和要塞是书中的两个主要意象。沙漠是无边的荒凉,游牧部落在沙漠上建筑要塞,在要塞的围墙之内展开了自己的生活。
周国平的这篇读后感很长,我只摘几句话(以下引号的内容是《要塞》里的):
人跟要塞很相像,必须限制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人打破围墙要自由自在,他也就只剩下了一堆暴露在星光下的断垣残壁。这时开始无处存身的忧患。”“没有立足点的自由不是自由。”
“那个走向井边的人,口渴了,自己拉动吱吱咯咯的铁链,把沉重的桶提到井栏上,这样听到水的歌声以及一切尖利乐曲。他口渴了,使他的行走、他的双臂、他的眼睛也都充满了意义,口渴的人朝井走去,就像一首诗。”而那些从杯子里喝现成的水的人却听不到水的歌声。
是否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说出一个真理,这不只是表达的问题,而是决定了说出的是不是真理。
“石头是材料,神殿才是意义”。
说说我读的感受吧。现在我总在想自己写作的方向,周国平这篇文章有一句话似乎给了我答案——“日常生活到处大同小异,区别在于人的灵魂。”
或许我们的作品与好作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文章的灵魂。
慢慢补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