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阅读是智力发展的因,不是果
阅读内容:
《给教师的建议》第90篇——我怎样写教育日记(p444-P452)
文章编号:20220829—2
作者信息:221019张君芳
文字统计:947
在读了《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前言得知,杜殿坤编译的《给教师的建议》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原版著作。没有原著作的阅读基础与前提怎么能跟随李镇西老师“重读”呢?
这本被我束之高阁、灰尘满面的《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版)出现在我的手中。我浏览着目录,锁定了第90篇,想了解这位苏联教育家作为校长如何写教育日记,都写些什么?
翻至正文浏览一番,篇幅不长,但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思考,有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都被他记在了“思考记事薄”。他主要记录三方面内容::一是记录对观察到的一些现象的疑惑:二是盘点一周听过的课,记那些带一般性的结论、概括;三是把日常工作中其他方面的概括性的想法记入记事薄。
他的记录关注了教育教学常态中不为人所关注却极为重要的教育现象与理论,值得我们深思、反思。就比如看到阅读障碍的现象,他通过收集事实、分析事实,最终到做到概括性、抽象的结论。他自称“这是我们学校领导人应该每天在走的一条路。”
事情是这样的:当他听七年级文学阅读课上两个学生的朗读,他们的朗读是那么的单调,毫无表情。于是他记下了: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朗读呢?他们是怎样领会所读东西的意思的呢?对这一个现象的分析、追踪,得出令人意外的结论:不会阅读并不是智力发展上的什么不正常情况的后果,而相反的是,不会阅读阻碍了抽象思维的发展。
为了避免出现教育上的“半成品”,他要求全体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都开始特别注意阅读技能的培养。他们认为阅读不单纯是一种基本技能,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发展过程。学校里的成千上万的落后生、不及格生和留级生,一般地说就是那些没有学会阅读的少年。老师们认为这些学生是因为智力发展不正常导致阅读能力低下。他认为,教师认为这种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有些不正常的意见是对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智力发展的不正常并不是原因,而是后果。
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当我们面对我们语文学科的学困生,应该从何入手呢?毫无疑问,从培养阅读技能入手,手把手教给学生从逐字阅读一步步地过渡到一眼就能领会一个句子的成分和一个整句的意思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训练。
语文老师的肩上承担了一个个活生生人的命运,因为学生会不会阅读,将决定着他的智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