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个帖子,讨论“经常旅游和不旅游的孩子有啥区别”,楼盖的很高,跟帖的人说法不一。
我觉得这个问题吧,还真不能横向比较。
有些人天生外向,从不旅行也是外向的。
有些天生内向的人,即使经常旅行,可能也只是比原来的自己更外向不怕生,未必比得上那些天生外向的孩子。
我家算是比较喜欢旅游的,但因为工作原因,只能在节假日和年休假出游。
再加上我们一家还喜欢旧地重游,似乎每个地方都是慢慢悠悠地玩,想着下次会再去,所以去的地方也不多。
第一次去长隆是浣熊同学大班,那时“爸爸去哪儿”拍了还没播,所以没现在那么火爆。
那时长隆酒店的价格也还挺平民的,印象中我们带着酒店手环走特别通道都没怎么排队,慢慢悠悠地两天玩了两个园,印象极好。
隔了三年多,在春节去火爆的长隆,小火车都要排队两小时了。
因为不想破坏记忆中的美好(其实是懒!哈哈),我选择独自留在酒店。
当天晚上,我问浣熊:长隆和以前有什么变化吗?
他说,以前?以前什么样我不记得了。
我又问,今天什么最有趣?
他说,碰碰车!
碰碰车,莲花庄公园就有。
如果要谈收获,这大老远来长隆和逛家门口公园岂不是一样?!
有些时候,旅行可能不仅没有那些所谓的意义,还会有旅行综合症。
比如,结束后久久静不下心来。
比如,每到周末、节假日就想着玩。
不过,在一个地方,走走看看,总还有些感受的吧。
去日本前,娃看了绘本《南京1937》,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那些暴行。
在东京,我们看到了日本的干净、有序,日本人礼貌和认真的态度。
我想,孩子以后在网上看到盲目反日的言论,应该不会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立场了。
在贵州毕节,我们看到墙上写着“知识改变命运”、“不要辍学”的标语,看到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在地里劳动。
在火车上,我们碰到一个女人带着刚出生两个月和五六岁两个孩子坐过夜火车,只买了一张硬座票,却乐呵呵地说才十几个小时很快到了。
在鸣沙山,客栈主人冒着四十多度的高温牵着骆驼走几个小时到沙漠深处,等着我们傍晚过去骑骆驼露营。
我想,看过这些,孩子应该感受到了贫穷、勤劳和乐观。
不过,这些在平时生活中、书上、电视里也能看到。
说了这么多,好像全是废话。
结论还是——旅行没啥意义。
哈哈!
其实我想说——
旅行,就是换个地方生活,走走看看吃吃,有一段快乐的时光,足矣!
至于意义,管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