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式开始学教练了。
一想到要做教练,我便意识到接下来的日子里,也许会被无数次地问到同样的问题——什么是教练?为什么要做教练?于是有了下面这篇文章,算给自己一个起点,也给大家一个交代。
入门到现在快一个月的时间,我专门回头看了下日子,那天是十一长假期间,2019年10月4日,我走出了教练的第一步。
开始加教练微信(第一位是哈佛MBA,原在美国亚马逊做战略,后转型教练)、进入圈子,开始知道ICF、了解ACTP认证、研究ACC/PCC/MCC,开始刷各类培训机构的公号文章、打电话做访谈、听体验课,开始区分NLP、进化教练、共创教练等各类流派和课程体系,开始接触防御机制、OK模型、平衡轮、改变方程式等各类框架......
开始有了这个圈子的mapping,开始上路。
先讲讲什么是教练吧,其实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更愿意把问题修改为,教练为什么有用?人们为什么需要教练?
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有掉坑里的时候。有些浅坑就算了,深坑往往很难自己爬出来,或者爬出来还是会掉进去,甚至大多数坑都是自己给自己挖的。
晚睡的人会一天天晚睡,焦虑的人会一遍遍陷入焦虑,不自信的人会一次次躲避需要出头的场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被限制了而后又懊恼自责为何冲动或是没迈出那一步。这是对自己。
领导会一遍遍强调愿景使命然后搞得每个人都很烦愿景使命,夫妻会一边说着我爱你我是为你好一边看不惯对方的问题较劲到底。这是对旁人。
做菜做太好的人往往不会开饭馆,教书太好的人往往办不了学校,一线工作太精通了反而做不了管理,陷在曾经的优势里,这是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用偏心理的语言来讲,就是每个人都写了自己的人生剧本,在自己不自知的情况下一遍遍重复上演。用偏战略的语言来讲,就是个人和企业一样,都需要第二序改变。
教练,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专业帮人出坑。
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有咨询、有培训等等,如果把解决问题的流程分为三步,输入-处理-输出,那无论商业咨询还是培训,大多都只关注“处理”这一步。他们的框架的确很完美、用对了也很有效,然而企业培训,听了那么多知识框架,怎么搬到自己企业里都不适用?个人成长,听了那么多大道理,怎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所谓的“处理”解法,就像是一套有锤子有镊子的工具箱,具体用什么好,一定要基于充足的信息输入才能判断。
而这正是现实的问题所在。对于企业而言,试想职场上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诉求和KPI,给你的信息一定是有目的有选择的,一定不是最真实的信息,想拿到充分的信息来形成有效决策,基本是痴人说梦。
这正是为什么外人给不了有效建议,而自己通过培训和咨询学了一大堆案例解法,也解决不了问题的原因所在。在没有有效输入的前提下,任何处理解法都会走偏,而且学得越多越容易乱,不加节制的输入,只能让我们大脑中的信息量爆炸、一团乱麻,一步步丧失对自己优先级的掌控。
退一步讲,即使处理方法是对的,让人接受这份方案、照此执行落地也是很困难的。因为人的防御机制太强了,我们都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而改变是伴随着痛苦的,你不知道路子对不对、不知道走到哪里了、不知道终点还有多远,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才能获得回报。这就是为什么,人天然宁愿忍受已知的痛苦,不愿面对未知的风险。
如上种种,让直接给答案的做法失效了。
那怎么办?
有一群聪明人想出一个逆向的方法,即,不给答案。
不给标准解法,反而引导人自己给自己解法。因为所需信息100%都在人自己的脑子里(不知道的也可以去学去搜),只要他们想、只要打开他们大脑的局限(我们的大脑90%都是未经开发的),他们就有足够的能量去创造出最个性化的解法。这样的解法或许不sexy、不完美,但现实中最有效的解法往往都不完美,甚至一开始漏洞百出。但没关系,能驱使人真正动起来、且遇到挫折依然坚持下去的自驱力,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所在。
这也正是我最欣赏教练的地方,教练关注结果-行动-自驱力,而且用一串你从未想过的问题,帮每个人把解法从自己一团乱麻的脑中download下来。这份成就感,属于教练、更属于被教练者。
至于教练是如何做到的,我很喜欢这样一个公式:
教练=减法(排除干扰)+加法(激发潜能)
教练很像是商业和个人成长领域的太极,以一种“不用力的用力”的智慧,来见招拆招、因势利导。不给答案、不做评判,让被教练者在最放松的情况下放下对自己的设限,去开启第二序改变的可能性。
教练技术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它有着商业和心理学的支撑底蕴,同时又充满了行动力的加持。这样的结合,是我游走在这两个领域的十几年来,所看到的最有落地性的解法。在对自己的探索中,我愈发觉得最打动我心的,便是成长和改变的力量,我愿用一生,去挖掘、去陪伴、去见证这份蓬勃的力量。
这个月是我教练旅程很有意思的一个开始,也许接下来可以聊聊工具库、案例库、专业书籍、和MCC大师们。路还长,风景很美,一步一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