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验一下语记的语音速记。通过语音说下今天的新知。
文章结构:
1 解锁了一个学习新诀窍
2 复盘了一次最近的生活状态
3 思考了一次核心竞争力
4 思考了一次沟通方式
5 对笔记方式的一次思考
解锁了一个学习新诀窍:逆向思考。和微信好友小纯聊天时,她告诉我,除了可以看方法,学习套路,还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倒推出,适用场景。其实这个适用场景就是,我一直不太清楚,不知道怎么写的一个概念,用户痛点。把倒推适用场景更通俗解释一下,其实就是学以致用。
刚才发生了一点小插曲,我自己在这录音试着输出,梳理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结果被2岁闺女果果当做噪音。她在看抖音,我影响她了,所以她跑过来“教训”了我一顿,拍了我肩膀两下。
复盘了一次最近的生活状态:还是有点儿理不清头绪——想做的太多,但实际做的太少。今天看了一本书叫《精要主义》,主要核心观点就是:更少,但更好。我理解的意思就是说,每天不在乎做多少事儿,要在乎的是,你能做多少,对自己来说比较有意义的事儿。概括一句话就是:事不在多,在于精。
思考了一次核心竞争力:对于我们来说,还是要有,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意识。今天在微信读书变现营的小灶群里边儿,交了一个朋友,她是做生意的,80后,敢作敢当,做生意赔了有几十万,现在通过阅读,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信心,然后还入职了一家大公司。他一直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色,没有什么竞争力,但是通过和他的聊天当中我发现了他的核心竞争力。
她是这么说了一句。她说:那么大一个公司能人很多,但是能把事儿说清楚的,却没有几个,所以说我觉得他能把事儿,把复杂的人际关系协调好,帮助那些大老板做决定做决策,稍微有点那种,一句话就能决定别人生死的那种程度。我觉得这其实就是她的核心竞争力,跟她说了这些之后他觉得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我刚好说出了她没发现的地方。
思考了一次沟通方式:发文字还是发语音。昨天去中移铁通面试等车的时候,我问了老师一些,关于读书变现营的问题。然后老师大部分都是用语音回的,我是用文字回的。我之所以没用语音是因为,如果通过语音交流的话,不如写文字写得清楚,简洁。因为感觉我会特别啰嗦,而且还表达不出想表达的意思,所以说就先用文字去写,因为文字可以写写改改。觉得写的可以了,能把自己的,想要问的问题,说清楚,能表达出来之后,我再去点发送,把这个消息发送给对方。这样的话其实对自己是一种梳理,对别人也是一种尊重。
对笔记方式的一次思考:其实用语音做笔记也是自己第1次尝试,也是开通18块钱每个月的语记会员之后,第1次的发现这种方式真的还挺高效的。因为像往常自己,绝大部分还都是只是记录在一些笔记软件里边,或者就是用纸笔记在纸质笔记本或零碎纸张上,但是,虽然说自己坚持了一段时间,时间也不算太短。可是随着时间越来越长,笔记量越来越多,自己几乎没在花时间去回顾看了。一个是觉得自己写过了,没有新鲜感了;另外一个就是,觉得东西太多了,看也看不过来,所以就不看了。
造成的现象就是自己曾经说过什么话自己都不记得了。有种,就是别人跟你说什么话,脑子里的表现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样。这实际是对别人不负责,也对自己不负责。
用语音记录,短时间之内可以说很多事情,再一个就是看字儿的话也可以,根据字去听声音也可以,相当于是用5感里边儿的,这个听觉和视觉两种。这样的话,想看的时候用视觉,想听的时候可以用听觉,这样效率更高一点,也更稍微有趣一点。不用说像现在一样只能看,眼看的累了之后就只能停止学习。
之前一开始录音的话,只是用语音转输入这种方式来记录,效果也不是太好,因为语音转输入之后,最终的结果还是一堆文字,有的时候看一堆文字感觉挺亲切的,但是有的时候感觉东西太多太乱,容易把自己的脑子搅的天翻地覆,然后自己也不知道该干啥了,本来自己目标挺明确的,结果一看文字,就又变得焦虑焦躁。
后来也是通过别人的一些指导或者引导,核心意思是说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先自己对着自己个儿先说一遍,然后听一听,看是什么感受,然后再一点点的改进。所以说我就想尝试一下,每天的话也不用多录,就最多录10分钟,先坚持个两周,然后看看效果,每天只做这一件事,然后手机的话,桌面我也调整了一下布局,只把那些最该做的,占一个主要中心位置,其他的都放到不怎么够得着的地方,这样也是方便自己行动。因为行动里边儿,有一个原则就是,你要让你要做的东西,变得容易,他才会坚持更久,这里边有一个最容易原则,因为大脑就喜欢那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