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账户时代
#web3
web3最大的变化是账户体系。
百科中对账户的定义: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账户本身是个财务概念。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只在金融系统中接触过它。而现在,为了使用互联网服务每个人都拥有多个账户。通过统计个人账户数量,便能看出当前的互联网有多么分裂。
国内: QQ、微信、淘宝、支付宝、邮箱、微博、各种游戏、网盘
国际:Facebook、Twitter、Paypal、Amazon、eBay、Email、各类流行应用
不止互联网服务,各个银行账户也是各自独立,互不关联。不过好在银行之间能够跨行转账,只是手续费略高一些。
QQ和微信不能互通,微信和旺旺就更不可能了。但银行作为最早使用账户概念的服务机构,它们却能够互联互通。奇怪的是号称“互联”网的在线服务,它们之间居然不能互通,甚至是完全分裂的,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所以 web3.0 最大的变化就是账户体系,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用户账户会将聚合统一。区块链是从比特币中剥离出来的分布式记账方法,而比特币本身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金融服务(它就像一个世界银行)。因为账户本身就是个财务概念,所以适用于金融服务的区块链技术,自然也能应用到互联网的账户体系中。比特币改变了人们的钱的认识,区块链将会改变现有的账户体系和记账方式。
Web3 的账户体系是数据所有权的转变,就像存储在比特币中的钱只能使用私钥管理一样,用户数据也只有用户自己有绝对控制权。这种转变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使用过这种账户管理方式。举一个接近的例子,就像你电脑中的账户一样,他只存储在本地。系统中的应用程序想要读写文件时都要经过你的授权。我们用office制作的表格,也可以用wps打开,这就是软件的互操作性。互操作性是说软件没有权利只是工具,权利掌握在用户自己手里,软件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也可以随时更换,因为数据永远在你自己手里。当社交软件具备互操作性时,微信可以和旺旺通信了。
在Web2.0时代,微信/Facebook/Google已经在做账户统一登录了,很多第三方服务都支持平台账号登录。但这种统一只是形式上的,Web3才会真正统一账户。
Web3时代,用户账户数据会存储在一个独立空间中,里面不只有你的个人资料,用还包括软件所产生的数据。
比如Web2时代,你和别人用微信聊天是发送数据到微信服务器,再由服务器转发给对方,对方如果不在线,等他上线后才会收到你的消息,微信服务器起到了消息派发和缓存的作用。但在Web3时代,这个模式将会完全改变。
web3社交软件是这样运作的:
你发送的消息只是寄存在自己的账户中,当对方上线时会取你账户中他有关的条目来获取消息。逻辑上仅此而已,没有任何中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账户。
不止是社交软件,所有在线软件在web3时代都会因为区块链技术变回单机模式。单机软件没有任何权利,也不存储用户数据,只是简单的读写用户授权的部分数据而已。
任何开发者都可以开发像微信十亿用户级别的产品,但即使拥有众多用户,还是没有任何权利,只能踏踏实实的做好产品,做好界面来吸引用户。因为数据永远在用户手里,再也没有平台的概念,也不存在分析用户隐私的,所谓“大数据”。
未来的社交软件可能有一千种,但最流行的只有十几种,选择某款社交工具并不是因为你的朋友都在用,而是因为你喜欢,觉得这款好看或者效率高。Web3时代,聊天通讯都是协议化的,它们之间都能互通(具备互操作性)。随时可替换是web3软件的一种基本特征。
垄断平台根本不会再有,软件也只是帮你管理账户的一个界面而已。一千个社交软件就有一千个开发团队,协议化可以为无数个开发团队创造巨大收益,而不再像web2.0只是一两个平台捕获最大价值。垄断得平台只会阻碍创新,但统一的协议会更加鼓励创新。
最后再补充一个例子,就像我写完文章要发表,在Web2.0时我要编辑之后再发表到几个常用的平台。到Web3.0的时候,我只用发表到自己的账户上,其他平台自动同步我的文章,Web3.0的软件是围绕用户账户转,而不是用户再去服务于它们。Web3.0以用户账户(Agent)为中心,这就是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