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月
提起这两个词,人人都望而生畏,人人都挠头,因为我们都害怕犯错和失败,小时候犯错被家长批,上学了犯错被老师批,上班了犯错被领导批。犯错成了人人都谈虎色变的一件事。在我们的长期教育中,我们都认为这个词是非常负面的,要给他们打叉的,我们都想方设法的去避免这个东西。
在课堂里,如果老师提问,通常会看到所有人把头低下来,或者看两边,避免跟老师的目光对视,因为我们已经内化了犯错、失败就是在触碰红线。认为我如果出错了,出丑了,说错了,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情,我要避免失败。
在以色列和德国,失败犯错是教育当中特别重要的事情。在希伯来语里面,认为失败这个单词本身就意味着不是结局,而是可以重新开始。大家都知道德国制造是要求非常完美、精益求精的。这个完美背后的秘密是高质量,就是不怕犯错并解决问题。
在儿童教育里面,失败、犯错是学习的必要环节。如果你根本不犯错,你就没有尝试,不犯错就不接受失败,怎么能够真正学习到知识和技能呢?
周轶君老师在芬兰的一个教室里遇到这样一种情境。一节让学生们去理解时间这个词的绘画课。学生们和老人们相互画对方的脸、肖像,来认知到时间可以在人的脸上留下了什么,用这样一种体验去理解时间,去理解这样一个概念。他们邀请周轶君老师加入到他们绘画这个行列当中,周轶君作为一个非常谦虚的中国人,总觉得自己不会画,非常害怕自己画的不好。老师觉得周轶君老师这种说法特别的奇怪,老师给他解释说:“这些画不是拿来评比的,没有人说你画的不好吗?没有人去评价。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周轶君老师观察了孩子们和老人们,这些孩子们确实如老师所表述那样。没有人去在意谁画的好或者不好,他们进入到绘画这件事情本身,他们在看的是每个人画的不一样,只因为观察到的、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当时周轶君老师就觉得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一种进入他人评价体系的这种东西,这个栅栏突然就崩塌了,有些东西是在这里变成了自由,像自由落体一样接不住了。我们长期被养成的进入他人评价系统的习惯。在这里不起作用了,竞争突然消失了。在这里让我们感悟到学习是为了生活,而不是为了他人的评价。我们认为失败、犯错都不可饶恕的思想,原来是那样的狭隘,是无中生有的焦虑。
失败、犯错是一种学习的必要环节。我们不能怕犯错,更不能怕失败。成年人的认知和内心是教育变革的关键。家长和教师需反思自身观念,如避免过度竞争、恐惧犯错,学会倾听孩子声音,将教育视为双向成长的过程。
教育的可能性就是教育的生活性。教育是生活的可能性,教育的多样性反映了生活的多元性。教育没有标准答案,但通过开放心态、关注细节、改变认知,才能为孩子创造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