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说什么:
11月上半月总学时39,最多的是在英语积累方面13学时,最少的是听力、乐理知识的学习。其实听力不算少,听力学时计算方式是听多少算多少,没有把听力改错和积累的学时计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让自己清楚有多少时间花在听上。
积累部分包括了笔译改错、听力改错的积累,基本上是英语相关的积累。
学习总结指的是平时的整体学习总结,包括分析、规划,比如现在写半月结花的时间。
练字还是要练的,不是为了写好看,主要我的手指不够灵活。要是灵活了,也就能写好看了。
水曲没继续练了,因为去一次,一天就没了。早晨七八点出门,回家已是傍晚五六点。不舍得这样花时间。
游泳比较少。我得先去写个投诉信,收费不规范的现象,严重扰乱了我等贫民的运动作息。嘤嘤。
行走20分钟变成有氧运动,简直太爽了有木有?然后配合腰部、腹部运动,抵消长时间坐着的不适感。女人腰很重要,嗯,要记得。
总的来说,运动方面可以天天去的,不一定要一天去一天不去,万一第三天就有事去不了了呢?天天去的话分开肌群来锻炼就行了,既保证了锻炼过的休息量,也保持身体得到锻炼。
11月上半月心得:
首先接下来写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是从本月上半月每天记录的思考所得。通过现在回顾再提取,写下这篇十一月的上半月结。
月初的时候回家一趟,陪母亲买菜做饭,一下次买了几天菜。幸好锻炼过,手臂有肌肉,不然也提不过来。其实我对小吃街什么的没有以往那么有兴趣了,看我妈一脸兴致勃勃不忍心说实话,附和着说:好啊好啊,我们去吧。结果,买了一堆我也吃不完而她说能吃完的东西回来。小时候,我妈带我去菜市场是我吵着要买这个那个吃,现在,是我妈问我,要吃这个吗?要吃那个吗?不知何时开始,我们的角色似乎反了。
第一次听交响乐,想听的乐曲结束过快。自己的座位有点远,看不清楚乐团演奏动作,感受不太深刻。其次是,乐团演完,不知道乐团是谁,对音乐的感受上大打折扣。这次体验一般,也算完成几年前没去成的约定。下次听交响乐跟着特别的乐团来听可能会好点。
去看电影《影》,之前答应朋友去看,总算感到末班车。用古文写下观后感。我什么时候开始会写古文我都不知道,这是第一次吧。可能是看古文也看了一段时间,对遣词有了一丁点把握。没有受过正式的学习,难免乱写的成分更多,甚至谈不上是所谓的古文,只不过看起来不像现代叙述方式。感想主要是来自其中一个子虞和小艾弹琴的桥段,开头我是这么写的“弦乐哀鸣,名为亡灵,实为生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死人不活了,也算半个明白,提琴奏乐不过是默哀,死人听到吗?天知道。反正人肯定听到,人也应该听,因为人易糊涂,而且能糊涂一辈子。要是音乐能驱散这道阴霾,试试不为过。
听写进度有点慢。精听才几天做一篇,泛听基本没有做。主要时间都花在研究Elvis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边才揣摩文章一边积累和总结对这个作业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一步一步提高效率,减少二次错误。揣摩过程没有只针对一篇,有时候一篇做完,得到的方法总结起来,用在下一篇。后面慢慢积累多了,发现数篇中的出现规律,加以总结。重新回去看之前学的,先把未做的作业放一边,重新对之前学的寻找新的知识点。这么做是为了弥补过去没有注意的知识点。用现在新学的,重新审视过去学的。这个思想最初源于“温故而知新”,这是讲学习方法之一。
所以回头看听写进度慢,也就只能花在路上听下电台新闻之类,但是没有将此严格列入学习时间范围,这个数据不可取,毕竟路上学习是多么不靠谱的事情,时有事情乱入而被打断。
原本计划考研的,后来没有去现场确认,边做这件事心里是虚着的,越做感觉越不是时候,时间不合时宜。心思我看也明白了。所以回去做Elvis老师的作业一下踏实了。里面有很多对我目前阶段有很大提升的知识点等我去挖掘,而这件事已经拖了将近半年。我也不想再为此拖延下去。每次做不完,心里老惦记。之前说的,什么将来考上研了再考笔译之类的话我也不想听了,将来有没命不知道,反正我现在就想做,就是此时此刻,我也不要等别的再做,中间也不想穿插其他事情再做。事情就这样。
中文读物越看越过瘾,果然还是不求知识求思想是好的。把思想读懂了,再看知识就是百变不离其宗。不过我还没做到这点,嗯,方向应该没有太大的错误。反正边学边调整。
对反省的重新理解。其实反省在学习中作用特别大。简单来说,反省就是回顾之前所做的事情,借用所处时间点的不同,对原有看法产生新的启发。进而对自己本身有新的认识和了解。反省只能自己去做,只有自己去做,才能进入到前面所说的“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和了解”,别人的看法始终是循迹于事情发展,结合他人自身经验,给出适宜的观点。提炼难免增删,而自己亲自做这件事情,就置身于事件的全局化状态。在这种全局状态中,除了对他人标记、突出的事情有所领会,也对他人未提及的部分做到了然于心。
对读书的重新理解。社会告诉我们人不读书,就很难找到收入较好的工作,我想在过去时代观念残留中包括不读书也可以做大事,两方面我没有过多深究,不能一一例举。但是,读书与否的问题,一直以来,或大部分来说都是被笼罩在社会生存的问题之中。也就是说,读完书,我们满脑子想的还是怎么解决明天后天吃饱的问题,解决完这个还要解决住的问题,还有下一代孩子们的问题。现代人的这些思想都和历代人民相似,因为早期封建时代,战争连连,百姓居无定所,四处饥荒,贫民能吃饱穿暖是奢侈之事,思想交流更是达官贵人之间的比量。退一步来说,我提出的看法可能存在不对的地方,也可从相对而知,看看如今大学里的学生大部分的想法是什么,看看毕业后三年内的学生们与五年后的他们在做什么,大致就可以确定这个问题为什么一直都离不开如今的每一代人,为什么读书和生存有直接联系。那为什么提出三年,这只是个譬喻。夫子曾对鲁国提出以周礼治国,一年小成,三年有大成的主意。那么,个人以三年成长为界,大致已成形,接着往后两年看成长后的发挥如何、用的如何、效果如何。所以前后加起来总共五年。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看书有所启发罢了。总之,这就是我对读书的重新理解,以及将来对读书思考方向的一个新分节点。
对学和用的重新理解。注意学东西要逐渐归一;复杂的东西要深入浅出;将一个复杂的事情,用大白话能解释出来;这三个讲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复杂东西简单化。不能做到如此,你就是没学通,这仅仅只是讲学。用的方面,要能够百变不离其宗,不流于形式,反过来也不受形式所迷惑。能够将所学所把握到的中心思想作用到人和事上,是对事情的用,就变成了工具;对人的用,形成了传递,实现帮助。
上半月没做好:
乐理:没有继续看,也没有继续练,卡在气息,就当我是找借口不练吧。
练字:最近在琢磨Elvis的作业,搭建好了后就开始看这个书法。
我给Elvis作业弄了几个专题,专门积累每次课堂上会涉及到的几块知识点。通过这样做,方便复习,也慢慢记在心上。将来能够一看新文章就了于心。现在对这个方法还在测试、调整中。再给我点时间,就可以定下来了。然后可以把心思分散点到其他任务上。进度上还是得批评下,这件事有点慢。但每一天的进度必须是向前的,底线是不能原地踏步。也就是不能让今天结束了还处于昨天实际那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