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天气晴好,与家人到附近的小公园转悠。樱花、牡丹等已到了凋谢的时候,梧桐树叶已经绿了枝头,公园小路两旁的花花草草正在返青。园林工人将水管放进草丛,让水肆意地流淌,滋润着干涸的草地。
在小公园里有很多小广场,几个石凳,几株银杏,几个休憩的百姓。
在一个小广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正坐在石凳上,笑眯眯地看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抽打着飞速旋转的陀螺。
妇女还带着两个孩子,一个是她大约七八岁的女儿,一个还坐在童车里。女儿在旁边给妈妈喊加油。老人坐着指导她“用力抽,不用怕它停下来。往陀螺中间打,越打越快。”
看明白了,老人是陀螺的主人。妇女和孩子是路过的,看着好玩,就借老人的鞭子玩几把。
从面相看,老人面色红润,身体不错,比较健硕。这么悠闲的打陀螺玩,应该是很惬意的。
其实,经常可以在公园等各种公众场合看到老人们三五成群的玩陀螺、跳广场舞、唱歌……我想,这看似普通的娱乐休闲活动,应该就是人这一辈子最好的归宿吧。
在公园转悠结束返回的时候,打陀螺的老人还在小广场。陀螺在旋转,他坐在离陀螺不远的石凳上,偶尔欠身抽打几下。
我孩子想尝试玩几把,主动找老人借鞭子。老人自然是很热情地把鞭子交给了孩子。孩子第一次打陀螺,经验不足。老人还是那么热情地指导,瞄准陀螺身体,用力抽打。抽了几下,就得心应手了。老人家开心的说,小朋友不错,这么快就打这么熟练了。
我也接过鞭子抽了几下。鞭子是牛筋传送带做成的,前端已经被打成了碎线头状。
鞭子抽打到陀螺身上,啪啪作响,像是鞭炮燃爆的声音。慢慢地找回了小时候玩陀螺的感觉。
在我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舅舅给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陀螺。也是那时候我第一次见到陀螺。很小,木质,大概只有5厘米高,直径2厘米左右。从那以后,自己手工制作过几个陀螺。还曾经带动了街坊邻居的小朋友玩陀螺的风尚,制作陀螺,打陀螺,曾经风靡一时。
谢过老人,我们继续往回走。
在回去的路上,我想,我们这一辈子不就像陀螺一样吗?
年轻时,我们为了理想,为了生存,为了家人,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现实的压力就像那只抽打我们的鞭子。每抽打一下,我们都更加努力的旋转,不敢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就转不起来了。
想想父母,年岁应该比广场上打陀螺的老人年龄还大些,身体也不如他,却还在努力工作挣钱。
农村的很多老人,只要还能动,基本上不舍得休息。一方面,劳碌习惯了闲不下来;另一方面,年轻时为了孩子成才成家拼命“旋转”,年老时还想多为孩子分担些经济负担继续“旋转”。父母属于这两个原因兼具的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还有多少像我父母一样的人,像一只老陀螺一样转了几十年还不敢停下来,不想停下来?
真的很羡慕那位可以悠闲得玩陀螺的老人。人这一辈子,到年老的时候,能够不用再为儿女操心,过几天自己喜欢的日子,就算是很圆满的结局了。
年轻时,我们像陀螺一样旋转。我们努力奋斗,不过是为了年老时,手里有一只鞭子,成为玩陀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