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经验?
你对A有一点很小的意见或不满,但是又不想直接跟A说,就去跟B唠叨唠叨:哎,你说那个A 怎么能那样呢?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
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A 还是那样处理,你还是那样不满,你还是去找B 倾诉。
有很大的可能是:
1,你对A 的不满,B有意或无意的就给扩散了。
2,你们三个人共同出现的场合,因为你和B的小秘密,气氛中也会弥散出来,久而久之,A 也会有感觉。
3,背后说人坏话(或者叫倾诉,哪怕你是正义的一方)这种行为其实你自己知道不妥,但是憋不住,非得唠出来心里才舒服。说完会爽,也会后悔。并且会越来越后悔。
在各种关系中,我干了不少这样的事――背后倾吐不快,我也做过不少B的角色――倾听的那个,当然也有A的角色――被讨厌的那一个。
李松蔚《洞悉相处之道》中有一个概念叫“关系的三角化”,讲的就是这种情况,两个人的问题,试图放在三个人的关系里。
李松蔚说,把二元关系变成三元关系,只会增加问题,并不会真正解决问题。
现在我冒出倾诉念头之后,会有另一个声音冒出来:
何不直接跟A说呢?
我以前可能会说:说了他也不会听。或者当面指出别人的错误,我说不出口。
我现在的想法是:
1,说了他会不会听,还真说不定。有时候我们是被自己的想像限制了。
2,他听不听其实没那么重要,你当面说才是比较重要的。就像李松蔚说的,沟通是为了确认差异。如果你把对方听你的话当成沟通的目的,那你的大部分沟通都会失败,你的人生将无合作与快乐。
3,对于说不出口的问题,有两点,(1)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背后说的话,总有一天会传进A 的耳朵,还不如当面说。(2)学习非暴力沟通,以“我”为主语去表达我的感受,陈述我的请求。而不是以“你”开头的指责。
4,被忽视的情绪的代价。
我们的大脑就好像手机的内存,手机开启太多程序的话,电量就会消耗很快,内存也变小,手机就会很卡。
情绪积压多了也会占用大脑内存。
可是我们往往习惯了这样的处理方式,习惯了大脑里塞满情绪的感觉,从而不知道这样不正常。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可以帮助我们很容易的解决这个困局。
学习客观的“观察”,如实的描述我的“观察”和“感受”,我的“需要”和“请求”,不强迫,不命令,只是表达,尊重对方的“感受”,“需要”。
关系就会悄然发生变化。
当然,这需要觉察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