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义论

生活和写作一样,特别容易陷入的一个泥潭就是:对着笔于小事物的抗拒感。就我们会喜欢寻找一些宏大的,更有意义的事物,进行粗线条的刻画。反倒对那些可有可无的小事,主观上的就想要疏离。


比如写平淡寻常的一日。写到“吃饭”,就一笔带过,至多加一些形容词,或是择取碎片来扩充。而鲜少会去细化饭桌上的果蔬,菜肴。几人食,人物状态,以及这期间的言谈与碰撞。


就像生活一样,我们会更习惯去思考宏观的「意义性」的东西。比如,我去学习这个知识,那学习它对我有什么用处,如果没有用处我为什么要学它。


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意义,要追求意义之外更简单的东西。而是我们对于「无意义之事」的条件反射真的太强烈了,甚至过犹不及。


读过的很多书里,最让我艳羡的一点就是,他们能够把每一个不起眼,甚至没什么必要的细节都照顾到,而且延伸得非常有趣,然后流畅且灵活的表达出来。


而实际上,他们所刻画的那些,其实我们也都有留意到。但当要落笔的时候,就总会瞬间萌生出一个疑问:“这有什么好写的?”


可是呢,当看到那些“没什么好写”的小事,在别人笔下能够变得那样生动有趣,甚至毫不枯燥的时候,却又觉得也很好。


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就是我们真的太容易停留在对「意义」的思考中了,而永远也不愿跨出那一步,就在原地兜着。


之前看到邱晨说:“对表达怀有耻感,是成长最大的敌人”。确实是这样的。


不光表达、写作,生活也同样如此。我们总是想要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了,对无意义或无价值的事避之不及,甚至嗤之以鼻。


但事实是,有意义的事也真的是太少了。你会发现,人生本就是无意义之事的堆叠。如果找不到有意义的事,又抗拒无意义,那就只能在二者区间折磨着。


周国平不是写嘛:


“世上有百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我一直都觉得人生是有这样一个悖论的。


就是你越刻意追求什么,越急切想要得到什么,它往往就越会与你背道而驰。反倒是当你放平常心,淡然处之时,那些属于你的就都涌过来了。


想找到有意义的事真的很难。能把无意义的事变得有意义,才算是本事。


不过抛除这些以外,最理想化的状态就是:不再去划分意义的大小与有无,做就是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