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而唐模古村正是徽州的一个缩影,它建于唐,培于宋,盛于明清,有着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徽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因丰富的人文脉络与保持完好的古园林特色,被游人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
在现如今这个充满喧嚣的社会,人们在忙碌之余更多的会想找到古代文人笔下的清新雅致的去处。恰巧,徽州的唐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让人驻足忘返,留恋不舍,它能给你恬静、安详。回到唐模,千年之爱。名与利终究会烟消云散,归耕的田园倒是可以诠释人生的清梦。
——漫游家,心随自然
唐模,这个有1400年历史的古村落,因为灿烂的文化,众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遗存以及优美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从村东头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亭和数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其中最大的一棵有四五百年的树龄,因电影《天仙配》拍摄时,将它作为槐荫树的原型,而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媒树。其实这些树是樟树,在徽州,人们称之为水口树。
所谓水口,通俗一点来理解就是村口出水的地方。徽州人讲究风水,水是聚财的象征,为了聚财,古徽州人一般都会在村头种上一些树,然后建一些亭台楼阁,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水口体系。水口树在徽州人心中不仅有些神秘,更有些神圣的味道,所以人们会不自觉地发自内心去保护这些水口树,这些树便能自由自在的生长几百年。
唐模被誉为中国的水口园林第一村,唐模的水口是古徽州十大水口之首,唐模水口建有檀干园,就是因其前门檀木而得名。
檀干园的园林建筑是徽州现存私家园林建筑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堪称徽州古代水口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作。园不大,由一座小石桥将几亩大的小水塘隔成两个小湖,两座小亭、许氏文会馆遗构、忠烈庙和碑林亭星罗棋布。因为是仿造杭州西湖而建,又被称之为小西湖。
据记载,这个园林为清代许家巨富许以诚所建,当时许以诚的母亲因年事已高,但却没有到过人间天堂的西湖,便多次在许以诚面前念叨。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许以诚就花巨资在村头建起了这座小西湖。
小西湖最精华的部分当属碑林亭,里面完整地保留了十八块清代的碑刻,书法全部出自米芾、苏轼、黄庭坚、祝枝山、八大山人等古代大书法家之手。左长廊正中,有水榭伸向荷塘,名“花香洞里天”,由黄宾虹先生以篆体题写。
小西湖小巧精致典雅,春有艳丽桃花相映,夏有荷花练练,秋有丹桂飘香,冬有梅雪争奇,难怪清代翰林许承尧会发出:“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的感慨。
沿水口的茶园石板路就是徽浮古道,向村落走去,有一凉亭曰“沙堤”,四面虚阁,八角飞檐,各悬铁马;亭前矗立在路中央的是“同胞翰林”坊。尽管牌坊的石雕并不顶级,但它是唐模许氏的荣耀。
在徽州有句民谚:“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是指位于歙县古城中的八角牌坊“许国石坊”,半座就是这座“同胞翰林”坊,因其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而堪称徽州牌坊的经典之作。
古代徽州人在建筑上特别讲究风水,所以在村落的规划选址上都经过精心选择,再加上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徽商财力的支撑,就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唐模也不例外,引一条溪水穿村而过,两岸村民绕水而居,溪水上建有十座小石桥供村民往来,邻水民居还建有许多“美人靠”供村民及往来商旅休憩。而这条小溪的名字也起的特别有文化味道,叫“檀干溪”。诗经有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又因为原来在小溪两边曾种植许多檀树,因而得名。
大多数人都喜欢小镇上那条水街,看着那汩汩流动的河水,以及街旁典型的徽派古民居,依稀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从这不远,能看到一个风格古典的长廊,这里的老人经常坐在长廊里聊聊家常,显得那么的亲切而祥和。整条水街给人一种恬静、悠闲的感觉,仿佛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这样的古村幽静古朴,很容易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漫步于水街之上,或者在溪边的“美人靠”小憩一下,会忽然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水街上的石板路是清代康乾盛世的遗物,几百年来,也不知道留下多少匆匆来往的行人的足迹,那些足迹记录了人们的荣华富贵、得意失意、快乐痛苦、迷茫纠结。从当年古代进京赶考的布衣、青衫和行色匆匆的徽商的脚步声中,你难免会困惑,古往今来,人们究竟在追求些什么呢?
“溪流无岁月,堤树有春秋”。如梦似画,唐模无疑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乡村。富甲一方的家族,金榜题名的荣耀。一切的名与利终究会烟消云散,归耕的田园倒是可以诠释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