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做任何事情,都要好好准备。
120周年的庆典讲话,如此重要的活动,演讲稿不说背下来演练,起码要好好读几遍吧?结果,不仅读的不通顺,还读错音(也许稿子打错字了?也许一直以来都这么读)。总之,讲话前肯定是没有好好准备。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何况这么重要的活动。
很多人都对自己过分自信,觉得自己能随机应变,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只要直接上手就能搞定一切。殊不知骄兵必败。当你准备见招拆招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首先,毫无准备就去应战,只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或者被变化的事件牵着走,你会处处被动应付。人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就是这个道理。比如,领导要和你谈绩效了,你对自己的工作业绩如果毫无总结,直接就去了,那么就会被准备充足的领导牵着鼻子走,说你好,领导有他的理由,说你绩效差,领导也能举出一堆黑材料。所以,充足的准备,是掌握主动的秘宝。
其次,万事万物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新的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可能是前所未见的,也可能是需要高超的技巧或者灵活的变化才能解决。你的历史经验和仓促应对不一定能帮助你解决新的问题和挑战。我前一阵子才发现,我过去几十年一直把“乐”写错了,一直把下面一横写得左边出头,在辅导孩子写字时才发现。虽然经常看到音乐,乐曲等字,但是竟然从来没有意识到我写的是错的。我的历史经验和认知是错的! 如果我那时要是写个错乐字给别人看估计也要被笑掉大牙。
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一批科学家,他们一开始就遵循历史上成功的方法逻辑: 研究人工智能,就得让机器仿照人一样思维,这就是传统的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结果做了几十年,最终还是做不下去了。最终,有科学家转变了研究思路,大数据的方法-机器学习,让人工智能获得了质的突破。可见,历史经验并不能帮助我们在解决新问题。我们应该总结历史,面向未来,预测趋势,做出针对性准备,谋求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围绕实现目标所做的一系列精心准备必能帮助你达成目标。如果林校长能在演讲前静心准备,我想必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他会仔细思考要通过演讲传递什么样的思想,要怎么样讲才能传递这个思想?从哪些维度去阐述自己的思想?要举哪些例子?演讲中哪些句子哪些字要抑扬顿挫,何处要提高八度音,等等不一而足。接着要演练几番,看看效果如何,然后再请家人或者朋友来听听自己的演讲,给自己反馈改进意见。这样一番准备下来,我想一定会给所有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起码能非常清楚的表达自己想传递的思想。试想你在工作中要参加一个讨论会,你是否需要精心的准备以下内容:参加这个会议的目的是什么?你想从这个会获得什么样的成果是最低要求?在这个会议中,参会人员哪些是你的盟友,哪些会是你的反对者,对于你的反对者,你应该如何准备去反击他们可能提出的质疑。只有精心的准备,才能让你具备争夺的条件,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总结一下,我们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面对相类似的事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经常会套用一些经验和认知去处理这些事情,可是我都在变化之中,历史的经验不能解决新的问题。完全依靠经验,会让你陷入被动之中,你会被事件或者被他人处处牵着鼻子走,而且在被动之中,你很难实现你自己的目的。说到底,还是心态上太轻视,行动上太迟钝,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对要处理的事情去做详细了解,分析和细致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