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无法解决App们的“流量焦虑”与“入口危机”,也不能帮助张小龙打破实体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次元壁”。
1、App相比较搜索引擎的区别
- 在PC互联网上,搜索引擎是你的“信息管家”,然而注定难以应对你的每一种精细需求。而App则是对搜索引擎任务的拆解,先确定你的需求下载相应的App ,然后再在App里实现更加精细的信息筛选(比较一下在百度里搜索雪地靴和淘宝搜索雪地靴的不同)。
- 这就形成了App相当于网页的缺陷所在——一个封闭的“黑箱”,信息组织方式各个不同,所以无法被搜索引擎“爬虫”,各个App互相成为数据孤岛。App Store仅能搜索App本身,而不能搜索App里的内容。这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App入口的单一化。
- 栗子:豆瓣。搜索引擎中,1800万条目通向豆瓣的入口,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流量,但是到了移动端,只能通过App Store去往豆瓣
2、入口单一化App的结果
- 带来是App推广成本的一路上扬,应用分发网站的蜂拥而起,App预装大行其道,App Store刷榜现象的屡禁不止,App Store搜索位置的明争暗抢、拥挤异常
- 对于用户来说,则是高频需求早已被满足,而长尾低频需求的App越来越难发现。一旦发现成本超过了一定限度,他们就选择了放弃探索新的App,对App开始意兴阑珊。
3、小程序并没有解决App们的“流量焦虑”与“入口危机”
- 虽然小程序可以通过好友、微信群传播,但少了朋友圈这样一个“流着奶与蜜”之地,很难享受到微信的流量红利(想象一下如果公号文章不能分享到朋友圈),只不过是将自己的用户从原生App转移一部分过来而已
4、微信本质上是什么?
- 微信本质上是即时的通讯工具IM再加一个社交网络(朋友圈),微信自己的定位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在微信上花费时间最多的功能就是聊天和刷朋友圈,它并不是一个承载应用的桌面
- 那么这就意味着,如果每个小程序都想尽办法“拖住”用户,争抢更多的用户时间,就意味着对聊天及朋友圈使用时长的“侵占”。而在应用与聊天窗口之间的频繁切换,也会使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倾向于轻量级的聊天工具。
5、二维码的落后
- 互联网上的商家企业在除了进驻电商平台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它们不再有消费者可以直接进店的入口,而只能臣服于电商的流量逻辑之下。小程序要做线下世界到线上世界的入口,但问题是线下店铺已经有了线上的入口(点评,美团,饿了么,去哪儿)。
- 栗子:阿里去年和万达一起推出的喵街试图为线下的店铺分布画一张地图,让用户按图索骥。然而用户既然可以在点评美团上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商家排序,筛选,为什么还要按照你的地图来呢?而小程序这种必须通过扫一扫来实现线上、线下一一映射的入口,就显得像是倒退了。
- 二维码是技术领域“worse is better”的典型例证,二维码之所以战胜了NFC,就是因为其零布设成本,上至五星级酒店,下至烤红薯摊贩,都可以快速接入微信支付体系,从而在线下消费中几乎无所不在。然而支付这种通用型场景的全民普及并不代表“worse is better”会在其他场景中一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