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凭着自己的才干于1590年统一日本,结束了日本一百多年的战乱局面,治国有方。但是赌徒本性的他不满足于做日本王者,而妄想做亚洲之王:首先要征服朝鲜,再来征服中国。
蓄谋已久
早在战国纷争阶段,丰臣秀吉奉命征伐时,就说过“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时权倾朝野的丰臣秀吉(任职关白,相当于“御前第一大臣”)这样说道:“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唯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意渡海”。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1591年,丰臣秀吉已经开始动员全国士兵做准备,正月时就已经对各大名下达兵员的征召动员令。
春风得意的丰臣秀吉并不知道,正是自己企图征服中国的妄念,为自己日后的覆没埋下伏笔。
瞄准朝鲜
打战总需要找借口,为了这次战争他已跃跃欲试。这不,机会来了。他瞄准武备松弛的朝鲜,以朝鲜不配合其出兵明朝为由,于1592年,全面入侵朝鲜,率兵征伐朝鲜,调动军队30万6250人。战略上,采用德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水陆并进”的战法;以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
此时的朝鲜是李氏王朝,朝堂上党争不断,政治和军队日趋腐败,不知兵二百余年,三百多郡县大多数没有设防,自然不是丰臣秀吉的对手。
初战告捷
果不其然,日军势如破竹。宇喜多秀家为元帅,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九鬼嘉隆为水军指挥官,步兵15万8700人,水军9000人,战舰700余艘,于4月跨过朝鲜海峡,在釜山、庆州一线登陆。久经沙场的日军攻势猛烈,以极快的速度先后攻占朝鲜首都汉城与陪都平壤,并迅速攻占朝鲜境内大量主要城市,焚烧掠夺,无恶不作,朝鲜只能向万历皇帝求援。
明廷经过反复掂量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决定出兵。由于朝鲜提供的情报不实,粮草不继,辽东第一次发兵时明军只出兵2348人、马匹2622匹,指挥官为副总兵祖承训,这样点兵力无异于飞蛾赴火,溃败而归。
丰臣秀吉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沾沾自喜,想象着两年内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的场景。
低估对手
很快,丰臣秀吉就发现笑不出来了,对手没有他想象得那么弱。朝鲜这边,将领李舜臣通过两次海战,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致使日本陆军的北进受到牵制。而明朝这边,虽然张居正病逝,万历帝消极怠政,朝中大臣党派林立,但国力并未出现显著衰退,动员几万大军还是没问题的,这次,明朝要玩真的。
惨败而回
很快,明朝政府派遣的近5万援军李如松部与朝鲜军队配合,相继收复失地,同时放火烧毁日军粮库。丰臣秀吉见局势不妙,只好派使臣与明军议和,黯然回国。此次战役中,平壤大捷最值得称道,明军付出阵亡790人的代价,给予日军超过1万余人的损失,戚家军发挥了重大作用。戚家军攻打日军要塞牡丹峰(日军防线的第一要塞),成功牵制了日军主力。
卷土重来
很明显,丰臣秀吉没有吸取教训,看不清自己与明朝的实力差距,还执着于自己的妄念。1597年丰臣秀吉在使用反间计陷害李舜臣之后,出动陆军141490人,水军7200人,水陆并进入侵朝鲜,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两军为先导在釜山登陆,分东西两路齐头并进。
郁郁而终
同样的方法却希求不同的结果,只能是痴心妄想,等待丰臣秀吉的是血本无归。复出的李舜臣以仅存的12艘舰船和130名水兵为基础重建水师,在鸣梁海峡迎击日军(330余艘舰船、2万余人),利用有利地形和潮汐条件击毁敌船30余艘,消灭日军4000余人。
陆军方面,黑田长政在稷山被3万明朝军队击败,还是戚家军表现耀眼。稷山之战,正是由戚继光亲手打造的蓟镇军死守,击退数万日军进攻,终为明军大反击赢得了时间。
4万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围歼日军加藤清正部的蔚山之战,最早担任攻坚的,还是陈寅率领的戚家军,连破日军两座大营。要不是杨镐徇私,把即将突破敌营的戚家军换为自己的部队,殆误战机,第一次蔚山之战也能取得大捷。
在连连失利的战况下,日本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丰臣秀吉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于1598年8月病逝,他为自己的妄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老大都死了,本来就出于劣势的日军也无心恋战,撤军战败。
结果
随着丰臣秀吉的逝世,丰臣秀吉集团实力大衰,在后来的关原之战中不敌德川家康,最终为其所灭,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然而,妄念并没有结束。日本国内不少人不断鼓吹丰臣秀吉的计划,致使日本对外扩张思想在此后300多年间日益猖獗,身为海洋国家的日本一直走吞并中国的大陆战略(先吞并朝鲜,再吞并中国,继而印度,称霸亚洲),而不是走英国的打地鼠的海洋战略(全力发展海军和海洋贸易,对大陆国家就采取联合弱国打强国的战略,让自己始终占据有利局面),终于在二战中毁掉自己明治维新的全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