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已过,各位回家过年的小伙伴也都陆续踏上归程,有小伙伴在微信上问:“父母非让装上二十斤大米,是带还是不带?”
我果断地回答:“当然要带!对于父母的馈赠,我们必须欢喜地感恩和接受啊!”
“可是,东西太多,已经装不下了……”
“整理一下,总能挪出些地方。即使拿不了全部,多少也得带一点呀!”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有人会嗤之以鼻,不过是些大米嘛,哪里买不到呀,何必带来带去的呢?这的确只是些大米,但却绝不是普通的大米,每一粒,都满满地饱含着父母心意。
上大学的时候,我离家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食堂的饭菜再怎么好总也比不上家里,大家常常一边吃饭一边吐槽,这种时候总会想起父母的拿手好菜,叫人垂涎欲滴。而每次回家也总不忘带上一两样给大伙一起分享,颇有些炫耀的意味。带菜这一习惯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当然现在带的已不仅仅局限在菜,还有各种原生态的豆米,粗粮和坚果。
有时候,下班回家晚了,或是懒懒地没有胃口,就简单地熬上一点粥,就着家里带来的大头菜。一打开瓶子,便有了大头菜发酵后的淡淡酒香弥漫在屋子里,那是家的味道。
印象深刻的是大二那年。国庆节回家,临走的时候,老外婆拿了一大包花生糖让我带回学校慢慢吃。我嫌麻烦,便没拿。哪曾想,三天以后,外婆就因为糖尿病并发症突发去世。母亲告诉我,直到弥留之际,外婆还在念叨着那包我没有带走的花生糖,可我却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她老人家。
有一个统计称,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孩子有生之年见到父母的机会只剩下60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机会还会越来越少。央视的一个公益广告很是催人泪下:爸爸的记忆力越来越差,忘记了很多事情,甚至认不出儿子,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儿子带他外出吃饭,盘子剩下两个饺子,爸爸竟然直接用手抓起饺子放进口袋。儿子愣住了,爸爸说:“我儿子最爱吃这个了。”爸爸的回答让儿子愣住了,原本以为爸爸已经忘记了一切,可是却从未忘记对儿子的爱。
其实,我们的父母谁不是如此?在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下,相同的是对子女深沉的爱。有时候跟他们聊天,明显地能够感觉到他们面对社会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恐慌和无力感。他们不再是子女心中的英雄,他们开始落后于这个时代,他们没有办法为子女的打拼再去筹谋策划,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关心和照顾好子女的身体,将他们认为好的东西都留给我们。于是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不是让你们别带东西吗?”
“城里的鸡鸭,都是激素饲料喂的,哪有自家粮食喂养的好?”
“那你怎么还背些菜来了?”
“这是自家地里种的,一点农药没有……”
每每听到这些,我都会很感动。而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候:临走了,父母将你的包塞得满满当当,尽管你嘴里喊着“不要了”,他们却还在想着要再拿点什么。这种时候,请不要埋怨行李重,也不要因为东西多了车太挤而嫌烦,因为对父母来说,你拿走了东西他们会欣喜,你什么都不要他们反倒会失落。
也许,父母的爱就像家常的清粥小菜,平凡而朴素地存在于点点滴滴之中。在每次打豆浆的时候拿出从家带回的大豆,自有一种温暖升腾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