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的满足感不一样,比如有些人倾心于美食,有人对吃的基本没什么感觉,补充营养即可,这种差异的来源应该是在于对该事情的态度造成的,我们态度在我们童年的时候开始慢慢形成,按照心理学上的分析连母亲喂奶的方式都会影响着你的态度,比如说如果婴儿饿了要吃奶,ta哭了一会儿,妈妈就来了,这样ta就会慢慢有个信念“我想要的东西只要我努力,我就可以得到”。但如果这个婴儿的妈妈很忙,照顾时有一定的疏忽,或者这个妈妈可能有一定的精神疾病,情绪不稳定,这样可能就会导致每次孩子表达什么需要的时候,总是得不到一个稳定的回应。比如说婴儿放在那儿,饿了不舒服了,就算哭到声音嘶哑也没人理,妈妈定期两个小时来喂一次奶,因为她自己要上班。那么这个小孩就没办法建立“希望的品质”,ta可能会建立一个习惯的模式“我等,凡事都等”,因为ta的经验是等两个小时妈妈就会来,跟ta自己努力与否无关。这种信念就与“努力一定能实现目标”的希望品质无关,它将很可能影响这个孩子的一生。这为什么中国有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古话。
人的人生态度决定人生走向,此时这里的态度可以理解成对世界本原,对人生的理解,举个熟悉的例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角保尔·科察金,曾在最绝望的时候想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这是他对生命价值态度,一生只有一次生命,所以它珍贵,又因为不希望在临死前羞耻和悔恨,所以在生前有追求时能追求一定要去做,也就让我们看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的例子比如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句话表明了他对现有的贵族地位的态度,促使他有起义的想法,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小时候觉得的东西往往长大后就倾向于去追逐相关的事情,小时候有正义感的,可能是警察,记者等等,小时候有宏大志向的往往长大以后志向也比较远大,说什么格局,习惯,其实大抵在我们孩提的时代就已经有了苗头了……
家庭环境,物质条件,阅历,童年经历,朋友影响,成长经历,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影响成年后的态度,态度是逐渐形成的,童年缺爱,长大后到恋爱的年纪也比较难去爱别人(当然有例外,比如说,我童年缺爱,但我一定要别人感受到爱,这样有不一样想法),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尤其是女生,父母离异,或者重组家庭,心里择偶第一要义是安全感,因为不想再重蹈覆辙,父亲出轨的,容易给女儿带来对婚姻的恐惧,女儿倾向于晚结婚,父母比较暴力的,脾气古怪的,同理子女也容易习得相同的心理和习惯,在没有人点醒的情况和阅历下,也很难脱离原来的状态。记得何炅有句话,他感慨道:“那时候我(21岁)已经是现在这样了,人生的状态好像没有太多变化。因为我这个人特别无趣,没有年少轻狂,反而老了之后,成熟里还带着孩子气,就是那种少年老成的孩子气。一直是这样,我也没有进步,真的没有进步”其中的深意自己用心揣摩吧。
人们常说,要有更大的格局,人们常说认识你自己,这都离不开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经历,我有一个朋友,本科专业是制药,记者团团长,考研想去传播学专业,但是她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这样的决定,考研动力也没有那么足,通过我和她聊天最后发现其实都是有根据的,从小她就是班上的类似“大姐大”的,看到啥不太公正的事情就容易生气,正义感强,第一梦想是当一个女警察,后来写作特别好,小学就拿了很多次省奖,就想当一个作家,在大学又想当一个记者,我突然发觉,记者不就等于正义感和笔吗?(当然这是我们没有工作的认识)她大学所做的事和未来的想要的生活不就是冥冥中自有注定的吗?当你细细品尝你的过去,兀自间你也许会发现人生就像一个圈,你从开始那头又到了终点,发现走回开始,又开始了新的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