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之一夕如故——夕阳塔影之二十一

      西安除大雁塔外,还有一座小雁塔,大雁塔建成时间在前,到小雁塔建成时,为了区别二者,把前者叫大雁塔,后者叫小雁塔。

      荐福寺小雁塔虽然晚于大雁塔建成,名气也不及大雁塔大,但也同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其在古建中的份量。不同于大雁塔的楼阁式塔,小雁塔是密檐式塔,小雁塔在体量和高度上都逊于大雁塔,塔高只有43.38米,但相比于只有七层的大雁塔,它现在仍有十三层,可见它每层的空间要低于大雁塔的层高。曾见一介绍小雁塔的电视节目,到了上面部分,层高连人都不能直身,后来在维修时,就把九层和十层打通为一层,十一层和十二层也打通为一层,十三层的顶坍后,就直接裸露了。(见下图:小雁塔)


      小雁塔的神奇之处是“三裂三合,”说它在历史上三次因地震从上至下贯通性地裂开,后来又自行合闭如初。而这一说法,有刻在小雁塔门楣上的记录为证:“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此说指的是小雁塔1487年的第一次裂开和1521年的第一次复合。到1555年时,京官王鹤返乡途中宿小雁塔时,听一见证过此奇迹的僧人讲述后,在小雁塔门楣上留下了上面提到的那段话。后来又有两次类似的裂合。

      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实际情况在后来的考证研究中才搞清,过去的修复中只是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加固,对塔身裂缝并未修复,是在1965年才修复了裂缝。而一千多年间,塔身经过多次地震却没有倒掉的原因,是古代匠人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小雁塔就像不倒翁一样,摇晃而不倒。说明塔裂后并非“神合”而是“人合”。

      参观小雁塔的人明显比参观大雁塔的人少多了,原来听说是可以登塔的,我去时赶上塔在维修内部,只能望塔兴叹。荐福寺内现存有不少石碑,从这此石碑上能得到不少关于小雁塔的信息。比如宋代政和六年(1116)立的一块“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石碑,是荐福寺中现存年代最早的记述碑,900多年了。(见下图)


      此碑记述了唐代建寺立塔的历史 ,以及北宋政和年间山谷迂叟募集钱财修塔的事迹。碑文中还提到那时的小雁塔全塔上下为白色,塔身周围是有回廓的模样。从此信息中可看到,小雁塔的外观是经历了许多重大变化。

      寺内有几株国槐,主干空裂、树形完整、冠大荫浓。(见下图:生机勃勃的唐槐)


      这些唐槐树龄长达1300年,与小雁塔的岁数相当,很可能就是建塔当年栽下的。这些唐槐虽然没有小雁塔那种“三裂三合”的传奇色彩,但在千余年中,跟小雁塔一样,历经自然和人世沧桑,主干虽然已经中空、裂口,却仍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浓荫蔽日,这本身就是旺盛的生命奇观。

                                                                     2025、5、2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