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城墙的南门外,有一座古老的荐福寺,著名的小雁塔便坐落于此。1961年3月4日,小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小雁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荐福寺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这里曾经是隋炀帝做藩王时的宅邸,后来成为英王李显(唐中宗)的王宅。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唐高宗李治驾崩百日之后,太后武则天敕命在此为高宗献福立寺,被称为“献福寺”。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将寺名改为“大荐福寺”,并且亲自书写“敕赐荐福寺”的匾额。
唐中宗神龙年间(707—709),在荐福寺南边的安仁坊开辟塔院,修建起荐福寺塔,俗称为“小雁塔”。唐朝灭亡后,荐福寺被毁,只剩下一座小雁塔。北宋时期,以小雁塔为中心,重新修建起荐福寺,经过元、明、清历代不断营建,逐渐成为关中地区重要的佛寺。
如今,荐福寺位于西安博物院内,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从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白衣阁,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钟楼、鼓楼、配殿、碑亭和新建的长廊等。
慈氏阁为明代重檐歇山式楼台,上方悬挂着明英宗亲笔书写的“敕赐荐福寺”木匾。民国时期,胡宗南驻守小雁塔,这里是他的办公室。大雄宝殿为清代单檐硬山式建筑,白衣阁为明代供奉观音菩萨的场所。
漫步荐福寺中,到处绿树成荫,可以看见很多古树,给人以厚重的感觉。目前,这里现存9株古树,分布于慈氏阁和大雄宝殿之间的区域。其中,除了一株古楸树以外,其他的古树全部是唐槐,树龄在800至1300岁之间。
在慈氏阁的西南侧,有一株高大的唐槐,编号为0043。高度约16米,腰围约4米,树龄约1300岁;在大雄宝殿东南侧,有一株扭曲的唐槐,编号为0046。据说,它树龄约1300岁,乃荐福寺内最古老的一株槐树,连根的树枝像一条苍龙般伸展,形态奇古,气势非凡。
这些槐树的主干和主枝大多为空心,但是又不断发出茂密的新枝和绿叶,枯木逢春,生机盎然。如今,这里的古建筑和古树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秀丽典雅的画面,让每一位游客都流连忘返。
在荐福寺内的建筑前方,大多竖立着对称的石碑,已经成为寺院内的一道风景。在慈氏阁南侧的天王殿遗址前,竖立着明成化八年(1473)所立的《敕赐荐福禅寺重修记》和北宋政和六年(1116)所立的《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
在大雄宝殿南侧,竖立着四块石碑,从东向西依次为:明正统十四年(1449)所立的《礼部劄付及荐福殿堂图》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所立的《重修荐福寺碑记》、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所立的《重修荐福寺碑记》、明天顺二年(1458)所立的《敕赐荐福禅寺重建记》碑。
在小雁塔地基前,竖立着两块石碑,分别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所立的《补修荐福寺宝塔记》碑和雍正十二年(1734)所立的《荐福寺来源碑》;在白衣阁的北侧,竖立着两块石碑,分别为清嘉庆十六年(1811)所立的《重修荐福寺碑记》和《重修荐福寺地藏王殿》碑。
在荐福寺院内,最核心的建筑就是小雁塔,位于藏经楼和白衣阁之间。唐永徽三年(652),在长安城大慈恩寺西院,建造佛塔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的经籍,此塔被称为“雁塔”。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但是规模小于雁塔,所以被称为“小雁塔”,雁塔被称为“大雁塔”。
据说,小雁塔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和佛图等而修建。北宋政和六年(1116),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塔檐和塔角修好,并且用白垩土装饰;明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发生地震,小雁塔被震裂;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华县发生大地震,塔顶两层被震毁,原本15层,现存13层。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由地宫、基座和塔身等部分构成,残存高度约43米,底部边长约11米。地宫已经被盗,什么也没留下;基座为砖砌方台,南北两侧有台阶。南侧的台阶前有清代石门坊,刻有“万汇沾恩”和“不二法门”;塔身一层南北各开有一券门,下方为青石踏步,上方有唐代线刻,描绘天人供养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