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上了一节教研课,效果很不好。
其实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把本册语文教材从头到尾细细看了好几遍,选取能整合的内容和知识点。当看到第五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心想能训练学生在课堂中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喜欢,那就选择这一单元吧。本单元编排了《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3篇课文,内容都浅显易懂,寓言更是短小精悍。《亡羊补牢》讲了养羊人做错了事听取邻居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修好羊圈,所以,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而《揠苗助长》讲了种田人自作聪明,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办坏,禾苗都枯死了。“议题学习”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标志,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归宿和内在逻辑支撑。我寻找这两则寓言的整合点,觉得“学会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比较合适。最后确定讲授内容“寓言一组”,因此我选择了整合篇目《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南辕北辙》《愚公移山》,进行对比阅读,确定议题《小寓言大道理》。希望学生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重构,有自己的认识,并能从文本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定下了以下教学目标:阅读多篇寓言,领会故事主要内容和蕴含的道理;通过比较、讨论,浅谈简单看法。
整理好自己的思路,我首先在二四班试讲了一下,不得不说,二四班的孩子思维活跃,纷纷畅所欲言,课堂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整个教学流程顺利完成,当时心中还有些小窃喜,下节课把读放得再重一些,就更圆满了。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我班上课情况并不理想。先不说教学内容的问题,从课堂表现来看就不尽人意。首先复习导入让学生口头连线,王佳怡同学没有理解意思,直接来到讲台以为上来连线,说明我的表述和学生的理解都有问题;其次在读文之后,我让学生说《亡羊补牢》的主人公,赵依萱说羊是主人公,说明学生课文读得不熟,预习的不好;教学重点是学生在谈自己的看法时,几乎一样,虽然都接近寓意,但缺乏个性化思考,不如二四班众说纷纭,有自己的想法。
通过和卢老师、李老师的交流,我认识到出现以上问题,归根结底在我身上。首先我片面地把整合阅读和群文阅读混为一体,而群文阅读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所以我选择了四则寓言故事,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课堂容量有些大。其实我只要把《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整合在一起深入学习即可。其次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我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概况课文内容,这只是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了解故事内容。而针对“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这一目标,课堂中为什么会出现大家的看法一样,几乎没有自己的看法这一现象?关键是我没有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句来学习,如果在学习《亡羊补牢》时我能抓住“破了个窟窿”让学生说说,那养羊人的错误不就一目了然了吗?抓住“赶紧”,不就把养羊人知错就改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了吗?在学习《揠苗助长》时我应该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让学生说一说,植物的生长过程:“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长高、成熟、收获”,这样就能让学生自然而然明白种田人不顾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才会造成错误的后果。我仅仅是教教材,没有用教材教,学生缺乏知识的底色,何来知识的建构?更大的失误是我设计的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竟忘了让学生说一说,整个学习浮在表层认知上。接着课堂教学设计没有梯度,学生的能力没有提高。四个故事的学法几乎一样,没有让学生的能力从一个高度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最后我的语言表述有些脱离学生的认知,《教学七律》指出教师要组织好自己的语言,从语言清晰生动的原则出发,使用学生和教师都明白的言语,在学生熟知的基础上,才能用已知解释未知。而我的语言表述有些超越了学生的已知,在犯《揠苗助长》的错误。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