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第五天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陆澄问:“宁心静气之时,可否称为‘未发之中’?”

先生说:“现在人的宁心,也只是为了静气。在他安静之时,也只是气的宁静,不可妄称为未发之中。”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静,环境在其次。一些清修的人喜欢远离尘嚣隐居山林,以求得宁静。其实,这种环境虽然宁静,但如果不能去人欲、存天理,忘却世俗中事,内心依然会是烦杂。要得到内心的真正宁静,就必须完全扬弃我相和动静不一的主观思想,静时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动时也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惟此,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身心解放,才不会失去我们人的本真。

有时经常在想这个当下社会充斥着各种浮躁和喧哗,人每天在行色匆匆,奔波往来,到底是追求何物,大多人追求填饱肚子,追求房子、车子、权利等各种欲望,追求事物都急功近利。导致了人们迷失了自我,人心也浮躁了起来,经常不起眼小事就可以破口大骂,拳脚相向,这就是人内心根本没有一方“静”土…..这个社会的人们真需要找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心静也就心净了,也如先生所说的“道心”就找到了。

先生说:“仁、义、礼、智也属于表德。性只有一个,就形体而言为天,就主宰而言为帝,就流行而言为命,就赋于人而言为性,就主宰人身而言为心。心的活动,遇父就为孝,遇君就为忠。以此类推,名称可达无数之多,但仅一个性而已。比如,人就是这么一个人,对父亲而言为子,对儿子而言为父,以此类推,名称可达无数之多,但仅一个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做功夫,把‘性’字认识清楚了,那么,天下万理皆通。”

先生精辟、简明、通俗、易懂,用人伦关系为喻,把“天”、“帝”、“命”、“性”、“心”等名异而理同的概念生动地展示出来。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练。

先生儿子病危故事我想到曾国藩平定天平天国时,自己心爱小妾生病去世,曾国藩未保清明,一不归故乡,二不发丧,简单在寺庙超度一下,继续办公,曾国藩弟子都感到惊讶万分,只有小妾去世第三天才肚子偷跑到寺庙守望一下,虽然自己内心痛处,但在外人把自己的欲望克制的滴水不漏。我当时看到这段是我认为曾国藩克己的功夫太厉害了,难道为做君子或是圣人,连人情味都可以去掉吗?!这也是左宗棠看不惯曾国藩的地方,活的太压抑。

今天再看先生儿子病危故事,可能大儒圣人磨炼自己的内心把生死看的极其平淡,也或者磨炼到说灭人欲地步了, 扪心自问通过磨炼可以做到遇事泰山崩而面不改色,但遇到至亲之人病故而不为所动,这个真是做不来…..这也就是圣人和我这些凡夫俗子的差距吧

2017.7.25 18.:00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二十三、《大学》与《中庸》的异同:阳明先生说,只是将《大学》全书的旨意。都概括为《中庸》的第一章。 二十四、孔子正...
    沐一儿阅读 657评论 1 4
  • “上达” 先生说:凡眼睛看的见的,耳朵听得到的,嘴里说的清的,心里想得出的,就算是下学;眼睛看不见的,耳朵听不到的...
    elyn鑫阅读 395评论 0 4
  •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栓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待其...
    大军的简书阅读 527评论 0 1
  • 今天下班时手机忘在了办公室,尽管今晚不能上传到群里了,但依然要完成学习心得。 今晚学习《陆澄录》第二部分,内容较多...
    卫士_fc91阅读 2,415评论 0 4
  • 今天读到陆澄问夜怕鬼者奈何,先生答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并且详细讲解好什么会有什么鬼迷,...
    心即佛阅读 497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