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提到他在台湾学日语的时候,他的日语老师对学生们提到日本的阅读气氛要比台湾好得多,因为地铁上的乘客都有拿着书或报纸看。而在台湾,这位日语老师说没有看到这种现象,进而得出台湾人不爱读书的结论。作者当时觉得他的老师说的很有道理,作为一个台湾人也觉得很羞愧。但是后来仔细一想,其实当时的台湾只有公共汽车,没有地铁。摇晃拥挤的车厢实在不适合读书看报。而事实后来的台湾在建成地铁之后,地铁上也能看到很多读书看报的乘客。
这篇文章中客观分析问题的方法深得我的认同。这样的思维方式同样也能解释为什么现在的人们都偏好刷微博,刷短视频。
首先相对于书,微博和短视频这类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更具实效性。写一本书需要长时间的构思,写作,出版,印刷。经过这么多繁琐的过程,离当初作者有第一个点子的恐怕过了几个月甚至几年。而发个微博,拍个短视频的周期明显小于写书,其中可以包括当时的网络流行用语,简化用语,让传播更加有效率。其次看手机的不一定不在看书,看书的app不在少数。
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手机,都是人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我选择这种方式而不是另一种,其实是我在用脚投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说明书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不再流行。因为新的传播媒介已经出现,其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和更低的接触门槛。同时创作新媒体的门槛也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降低,每一个人都可以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写书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能做的。
从以上的逻辑看出,人们偏爱新媒体是自然规律,但是社会表达出来的声音却是倾向于旧媒体。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