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该怎么磨合是这么多年来一直被谈论着的老话题,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些年却悄然发生着变化。
十多年前我刚入到车行的时候,车企给司机的磨合期建议几乎可以称为“磨合期内的驾驶规定”:磨合期要3个月,第一个月要怎样,第二个月要怎样怎样;磨合里程要5000公里,前100公里要怎样,后期要怎样怎样。总之是各种要求、各种讲究。后来对用车人的建议变得相对温柔多了,磨合期的建议一个月内或1000~1500公里内,话术措辞更多的是“用车注意事项”。最近在知乎被邀请回答这新车磨合的问题,打开页面时发现已有两位大咖回答了。其中某位资深人士就一句话建议:正常开就行,忘记“磨合"这个概念吧。
这些年来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对新车磨合问题的答案前后有这么大的差异了呢?我想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车的制造工艺的进步。
汽车是现在制造业的一颗明珠。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汽车工业越来越壮大,随着工业不断迭代汽车产品的制造工艺也在不断的提升。汽车磨合的目的是打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让发动机和传动系统达到正常工作状态。现代加工技术已经比较发达,新出场的车辆,基本上已经处于很好的状态了,所以不怎么需要打磨了。
其次,人(我们)也在悄然迭代。
十多年前,汽车保有量少。而物以稀为贵,所以那年代里拥有汽车绝逼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汽车也几乎是各种高大上的隐喻。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人的活动围绕着物质展开。车贵人贱,人是完全为车服务的。
后来汽车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汽车有保有量也越来越多了。当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进一步富足后,汽车不再是多么金贵的物件了,“三有”(房子、车子、票子)成为新的幸福生活追求——汽车在价值观念当中的权重降低了。
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也越来越多元,而且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汽车越来越溶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快要成为人们“熟视无睹”的物件了。汽车市场也从原先的卖方市场转变成现在的买方市场,人们有充分多的选择权和选择空间。这个时候,汽车原先所具有的附加价值更加衰减,越来越多的人把车只是定位于代步工具。是的,人也越来越少的被物品加持或奴役,汽车越来越多的被归位成“工具”类属,定位成为仅仅是帮助人们提升效率、及时有效完成目标的辅助工具了。
时代在飞速变化,人与时代也在相互磨合着。想想近十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翻遍覆地的变化!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面临更多丰富多彩的选择。如果我想买一部手机,但销售员告诉我必须这样那样的才可以使用,我想我会立刻转身走掉。同样,如果一台车必须要我摆好这样那样的姿势才可以使用,那我也只会摇头并悄然离开,因为我认为那几乎等同车在磨合我,我反倒成了物品的公仆了。
新车到底怎么磨合?在当下,我的建议是:“只讲原则,不讲细则”。只要原则上杜绝一些粗暴操作(急加速、急减速、急转弯……类似汽车类特技动作)和低智商操作(违反车辆使用常识类,如手动档车子1档跑一天,自动档强制变换N/D档什么的)就可以了。余下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汽车售后服务人员,省下的精力去处理自己该处理的更重要的事情。世界那么大,应该去看看!在生命这场单程旅行中您是想开着车去看呢?还是背着车去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