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提笔写日记,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转眼已经过去三年多了。
我毕了业,也失了业,每一天都迷茫着,不知道做些什么,学习?也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习。自结束上一段没有意义的恋情后,我几乎没再翻过书,倒不是因为有多难过,而是失去了枷锁,更不知道追求什么了。
为什么又开始写日记了?
我想起了过去,也开始想象未来。
元旦是好友的婚礼,在婚礼正式开始之前,我和几位朋友在一起帮忙,我留意到签到处有一位女生也在帮忙,她看上去像是个未成年的学生,但耳朵上的耳钉又让我猜测她可能上了大学,思绪持续了片刻,便又沉没于准备婚礼的工作中去了。
过了一会儿,一位朋友喊住我,她和她的老公(也是我的朋友)一起走过来问我,刚刚那位女生怎么样?
“哪一位?”
“就是穿着天蓝色羽绒服,在那给客人贴贴纸的那位。”
我不好意思的笑了,因为害羞,因为脸红。
“挺好的,我以为她还没成年。”我的内心感到一阵触动,但依旧强行控制住自己不要表露太多的情绪。
朋友说打算把她介绍给我,想问问我的情况,然后和她家人汇报一下,我简要的告知以后,她的母亲跟朋友说,孩子还没毕业,目前不大稳定,但可以先认识认识。
我想这话并非同意,但一定不是拒绝。
后来便没有了下文,婚礼还没结束,就已经看不见她了,不知道去了哪,也不知道下一次是否还能遇见。
这两天和朋友都在聚,闲聊的时候有意提起她,朋友明白我的意思,但也跟我说,如果直接推微信,可能不大能成,因为没有什么话题去开场,也不可能直接跟她说,我要给你介绍一个男生。意思是找机会一起出来玩,交流交流,慢慢认识。
我也说不要推联系方式,就慢慢顺其自然吧。
再就没了下文,客观发生的也已经叙述完毕。
如果朋友不说介绍的事,或许这片刻的留意会随着风一样,从左侧吹来,消失在右侧,可提了这事,风就吹到了心里,随着血液的循环流动而不断触动我的心。
都已经二十五岁了,我还是判断不出这是否是喜欢,用另一位朋友的话来讲,这叫见色起意,是一种正常的、合理范围内的见色起意。我无法反驳,但依旧不了解自己的情感认知,只知道自婚礼结束一个星期了,自己依旧常常想起她,会期待下一次的遇见,却也不知是否会有哪怕一个字的交流。
这种感觉,只在学生时代的校园爱情里出现过,但我也明白,这种感觉,能因为拒绝,而逐渐消失,成为回忆,成为许多年后的一种玩笑谈资,缺少了年少时的虚荣与尴尬,只剩下输给岁月的坦然,淡然。
我不知道下文会是什么,不知道会不会有下文,如果有下文,我一定会记录下来,我不会想象成功与否,我只想象下一次的遇见。
或许我期待的是她,但更期待的,是心跳加快、脸色泛红而不知所措的自己,是曾经敢爱敢恨的自己,而不是如今暮气沉沉的另一个人。
我原以为,自己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一步步在情感上消沉,以一种比生理老化更加快的速度老去,却发现,有时候某些东西,它并未离去。
在高中和大学,我会害怕被拒绝,因为自己向往的是成功,但现在,成功与否,至少在这件事上,并非是最重要的。或许成功了,下一步就要担心是否能一起走进殿堂,如果走不到,那将会比现在的失败更加痛苦。
在长痛与短痛之间,我选择期待当下将要产生的“痛”。
在整理手机相册的时候,我意外发现曾无意拍到过一张她的照片,是一个侧影,不算清晰但已足以让我回忆起她的样子,也许不该发现,因为那会让“痛”多一分,但也不敢删除,因为那样,会更“痛”。
顺其自然,或许运气好,还能写一次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