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我一直秉承低调的原则,大多数情况下不轻易发表意见。原因有几个,一是英语不足够流利,有时候词不达意,惹人误会;二是周围藏龙卧虎,莫要半壶水响叮当,让人当笑话;三是自己所知情况有限,很多局限条件看得不如老板/上级清楚,谦虚请教是进步的正途;四是有些真话很得罪人,即便我知道我是对的。
我第一次亲眼见到员工被开除,是我入职后大约四个月。刚招进来和我同组的一个毕业生,每天准时上下班,学习不是很主动,有一次差点延误我们的投标截止日期。我当时心惴惴,要与这样的人同组压力很大。投过标的人都知道,辛苦几日,连夜做好的标书投晚了那么一分钟,一切辛劳付诸东流。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位不在意截止日期的队友是一件让人极不安的事情。事情发生的那一天是星期五,早上的时候我仍在教他一些基本的技术概念。下午我的经理和公司副总不顾周五狂堵的交通大老远开车过来,和他在会议室单独谈了十几分钟,然后副总陪着他走出了办公室的门。我那时已经忙得忘记了他入职多久了,也许只有一个月左右,但肯定没有超过三个月的试用期。那天下午他离开后,我和两位上司简单聊了聊,他们言语当中十分安慰我,说这个事情不会对我造成任何影响,团队目前刚刚好,多招一个人没那么多工作量云云。
不得不说,虽然我对一个刚毕业的孩子就这样突然被炒鱿鱼深表同情,可内心却又长长舒了一口气。工作量不足以多养一个人,这样的借口说给当时天天加班的我,要让我坦然相信还是比较难的。没过一个星期,我邀请副总去公司旁边的公园散步,当时我只是单纯地想饭后散步消食,欣赏茵茵绿草潺潺溪流的美景,副总却聊起了被炒鱿鱼的那个孩子。我避重就轻,只是说,也许这边的学生(北美)和我(国内)的同学不太一样,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评价。副总坦言,刚毕业的新人没有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并不是一件好事。我附和了一下,是,刚毕业的学生什么都不会,在工作上手以前其实是公司在投资。话题至此打住,我们没有继续深聊。
其实这件事情背后的道理还不只如此。公司出钱雇人,需要的是员工有所产出,能给公司带来收益。但这交易并不总是工地师傅那样每天结算,而是委托给了时间,定期考察,并进行调整。公司招新手和老手的区别,在于培训的投入,新手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所以工资较低;反之亦然。公司如何选择,在于边际成本。经理手上工作不是特别紧,那么就可以找一个初级员工慢慢培训,经理的投入便是成本的一部分;要是马上需要交差,基本不会招新手。公司在培训上的投入,也正是工资的增加和能力的增长不同步的一个原因。这个“延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和看到的,比如那个孩子。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员工持续性地不能完成其职责内的工作或者做的不符合要求,损失的不仅仅是公司购买该员工工作时间的成本,还有公司里其他人为了解决问题、替他人完成工作以及挽救损失所额外付出的工作量,这个“补救”的价格往往比那个人什么也不做的价格还要高,这样的情况下,果断辞退是损失最小化的选择,也是对公司其他员工负责的态度。所以尽管看上去这样的私人公司毫无情面,我却是其中一个受益者。
入职十个月后,大老板和副总找我谈心,开场当然是表扬,不然我就该卷铺盖了。然后我被问及,在这里工作如何。我说了一些场面话以后,直言不讳,我喜欢老板你开除人的速度,非常快!当时的会议室出现了真空的两秒,绝对安静,然后是两位boss的意外的刨根究底。我此时才全盘托出我对整个事情的理解。大老板直言,这是他做生意很多年才学到的经验。我没有他的经验,但是我有经济解释的思想。谈话当然不是为了表扬我也不是为了听我大言不惭,而是谈谈升职的问题,小打工仔的升职那些事儿就略去一万字。同一周的周末,我开始了美好的天朝三周游。
休假结束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和老板谈待遇。我想抬价,他想压价,这是自私的选择。我的策略很简单,最后证明也很有效。我在白板上画了几条水平线,然后开始解释。最下面那条线是一个能够根据指示完成基本工作的人的工资,但不一定是最低工资,我们暂且称为基本线L1。最上面那条线是某个特定职位完全不需要培训不需要监管就能非常好的完成工作内容的人的工资,且称为上限L2。在L1和L2之间有第三条线L3,L3是浮动的,L3与基本线L1之间的距离代表我高出基本要求的那一部分能力,而L3和L2之间的距离代表公司付出的培训、监管费用以及周围牛人花时间教我的成本。而L3也就是我的工资。L1和L2所代表的薪水怎么确定,很简单,机会成本:L1低于市价,公司看中的新手都不愿意来;L2高于市价,老板情愿自己卷袖子上阵。接下来就简单了,我使劲往L1和L3之间填东西,大老板使劲往L2和L3之间填东西,最终达到的平衡点让我们两都很满意。什么叫满意,就是L3再往高走一点老板就情愿重新找一个人,而L3再往下走一点我就会换一个公司。自由的选择和竞争是谈判的基础。
最后老板补充了一点,L2并不是天花板,那条线之上,可以称作Business Development,那个级别的人就是带着整个公司往前走的人,而那个圈子里是另一个不同的游戏规则。老板果然是老板,眼界的确不一般,画大饼的时机也很好,受教了。
我不是一个天才,只是万千打工仔当中的一员。当身处异国用自己并不流利的语言与一个浸染商圈二十几年还捏着我工资的老板谈判时,我最大的底气就是从经济解释中学到的那几招,找的就是那个边际均衡点。(一笑)